这首诗是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所作的《清明展先府君墓(其二)》。诗中描绘了诗人清明时节前往祖墓祭扫的情景,充满了哀思与缅怀之情。
首句“昨梦犹尝药”,诗人回忆起前晚梦见自己还在品尝药物,暗示对已故先人的思念与牵挂。接着,“凄凉夜月中”一句,通过描绘夜晚月下的凄凉景象,渲染出一种哀伤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悲痛。
“江山精爽在,伏腊几筵空。”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认为,虽然江山依旧,但祖先的灵魂却已不在,只有供奉祖先的祭品空置在几案上,象征着先人的离去和后人对逝者的怀念。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现实与记忆中的景象相对比,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度。
“攀柏徒悲泣,吹箫尚困穷。”诗人继续描述祭扫过程中的情景,攀爬着墓旁的柏树,不禁悲从中来,泪水滑落;吹奏着古老的箫声,却仍感到生活的困顿与无奈。这两句通过具体的动作和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深切哀悼以及对生活现状的感慨。
最后,“未能庐墓左,王事正西东。”诗人表达了自己无法长久守在墓旁陪伴先人,因为公务繁忙,需要四处奔波。这句话既体现了对先人的愧疚之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个人与责任之间的冲突。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清明节祭扫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诗人对已故亲人的深深怀念与哀思,同时也反映了个人在社会与家庭责任之间的矛盾与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