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山扫墓书所见

松楸长夜梦,风露作晨征。

山近却无色,叶枯偏有声。

架禾知岁熟,种麦得天晴。

到底农桑好,营营误此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松树与楸树下的长夜梦境,被清晨的风雨露水唤醒。
靠近山峦却看不清颜色,枯黄的叶子在风中发出沙沙声。
看到稻谷架起,我们知道丰收的季节来临,种麦子则期待天晴。
毕竟,务农是最实在的生活,忙碌的营生常常耽误了这样的生活。

注释

松楸:松树和楸树。
长夜:漫长的夜晚。
风露:清晨的风雨露水。
晨征:清晨的行程。
山近:靠近山。
无色:看不清楚颜色。
叶枯:枯黄的叶子。
有声:发出声音。
架禾:稻谷架起。
岁熟:丰收。
种麦:种植麦子。
天晴:晴朗的天气。
农桑:农业和蚕桑。
好:好的。
营营:忙碌。
误此生:耽误了生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的农村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界的细腻观察,抒发了自己对于生命、时间和劳动的深刻感悟。

"松楸长夜梦,风露作晨征。" 这两句诗设定了一个清晨的场景,松树在长夜中仿佛做着梦,而微弱的风和露水却已经宣告着一天的开始。这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宁静与活力,也暗示了诗人内心对于新生的期待。

"山近却无色,叶枯偏有声。" 山在眼前却失去了夏日的绿意,反而是枯叶在秋风中发出响声。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展现了季节更迭带来的自然界变化,同时也隐含着对于生命过程中衰老与消逝的感慨。

"架禾知岁熟,种麦得天晴。" 这两句表达了农业劳动的艰辛与期待。在收获季节,农人通过架上的禾苗可以判断是否成熟;而播种麦子则需要依赖天气的变化。这不仅反映出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也体现出了劳动人民对于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

"到底农桑好,营营误此生。" 最后两句诗是全诗的情感高潮。在这里,“底下”意味着最终的归宿,“农桑”指的是农业生产和养蚕业,这些都是古代中国主要的生产活动。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简单、自然生活方式的向往,以及对于自己忙碌一生的反思和自我批评。诗人似乎在感叹,自己的一生都在忙碌中度过,却未能真正领悟和享受农业劳动带来的纯粹与美好。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农村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时间和劳动价值的深刻思考,同时也流露出了一种对于简单生活的怀念和向往。

收录诗词(514)

吴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 号:履斋
  • 籍贯:宣州宁国(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95—1262

相关古诗词

泛湖次韵

尘里光阴梦里残,西湖莫厌白时看。

落花飞絮将春去,断雨零云入暮寒。

白发催人愁远道,青山笑我恋微官。

浮生要足何缘足,枝上鹪鹩尽自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走马灯赓张枢副韵

半勺兰膏暖焰生,恍疑赤壁夜鏖兵。

骑乘猛燎奔驰疾,人运长鎗转战轻。

旗影静移云母帐,剑铓微掣水晶营。

何人幻此圆机妙,独向元宵策美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邳州

荒城十载路重经,暂舣扁舟坐驿亭。

春到梅花何处白,雪晴山色向人青。

惊心家远书难寄,迎面风寒酒易醒。

莫忆牵衣儿女态,晓猿夜鹤笑林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陆宣公祠

凛凛清规百世师,功名仅见奉天时。

忠谋任起奸邪忌,感泣宁无士卒思。

落日桑榆存旧迹,西风芦苇护荒祠。

忠宣流落何遗恨,留得良方与后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