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十六)

君不见冰上霜。表里阴且寒。虽蒙朝日照。

信得几时安。民生故如此。谁令摧折强相看。

年去年来自如削。白发零落不胜冠。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寒]韵

翻译

你没看见那冰上的霜吗?里外都是阴冷的。即使有朝阳照耀,
能享受多久的安宁呢?人生本就如此艰难,是谁让我们不得不面对这许多磨难。
一年又一年,时光如同刀割般流逝,白发不断掉落,难以承受冠帽之重。

注释

君不见:你没看见吗,用于引起注意的表达。
冰上霜:冰面上覆盖的霜冻,比喻寒冷。
表里:内外,指全面、彻底。
阴且寒:阴冷,既指天气也暗喻世态炎凉。
虽蒙:即使受到。
朝日照:早晨阳光的照耀,比喻短暂的美好时光。
信得:能够相信,引申为能持续多久。
几时安:多久的安宁,指不稳定和短暂的平静。
民生:人民的生活。
故如此:本来就是这样,指生活充满艰辛。
谁令:是谁让,表示对造成现状的质问。
摧折:遭受挫折、打击。
强相看:不得不面对,被迫承受。
来自如削:时间流逝得像刀削一样快。
白发:老年人的象征,此处指年华老去。
零落:脱落,散落,比喻岁月的消逝。
不胜冠:无法承受头上的帽子,比喻年老体衰,难以承受生活的重担。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十六)》。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深刻的悲凉情怀和对世事无常的洞察。

"君不见冰上霜。表里阴且寒。虽蒙朝日照。信得几时安。" 这几句描绘了一幅严冬景象,冰冻霜凝,连日照也无法带来温暖,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冷漠与不安。

"民生故如此。谁令摧折强相看。年去年来自如削。白发零落不胜冠。" 这几句则表达了对人生的无奈和悲哀,以及岁月流逝、时光易逝的感慨。诗人用“摧折”形容生命力度的消亡,用“年去年来自如削”比喻时间的无情消磨,最后,“白发零落不胜冠”则是对青春易逝、时光难留的无声哀叹。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和生命过程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于世事无常、人生苦短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202)

鲍照(南北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 字:明远
  • 生卒年:约415年~466年

相关古诗词

拟行路难十八首(其七)

愁思忽而至。跨马出北门。举头四顾望。

但见松柏园。荆棘郁樽樽。中有一鸟名杜鹃。

言是古时蜀帝魂。声音哀苦鸣不息。

羽毛憔悴似人髡。飞走树间啄虫蚁。

岂忆往日天子尊。念此死生变化非常理。

中心恻怆不能言。

形式: 乐府曲辞

拟行路难十八首(其五)

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君不见城上日。

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出。今我何时当得然。

一去永灭入黄泉。人生苦多欢乐少。

意气敷腴在盛年。且愿得志数相就。

床头恒有沽酒钱。功名竹帛非我事。

存亡贵贱付皇天。

形式: 乐府曲辞

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形式: 乐府曲辞

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十七)

君不见春鸟初至时。百草含青俱作花。

寒风萧索一旦至。竟得几时保光华。

日月流迈不相饶。令我愁思怨恨多。

形式: 乐府曲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