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市

生平入市视常仰,谴诃往往愁官长。

喧填骢从除道来,呼声直欲缘云上。

居者罢市行者停,一一低櫊过旌仗。

人多路窄卒难避,顿触凄谅幼时事。

蓬头敝履书塾归,正值天寒冻消地。

道逢中丞齿簿来,失足堕沟颜死灰。

吞声饮气哭不得,归语阿母肝肠摧。

即今依然穷乞骨,那得车前八驺列。

此身憔悴甘已矣,万一宜酬亲苦节。

前途且语车中人,但逢小儿莫怒嗔,家中各有堂上亲。

更揩双眼勤物色,此辈头角难为驯。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市集中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底层百姓生活的同情与感慨。诗中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展现了市集的繁忙景象以及百姓面对官府时的无奈与恐惧。

首句“生平入市视常仰”,点明了作者平日里进入市场时的心态,似乎带着一种敬畏或期待。接着,“谴诃往往愁官长”一句,揭示了百姓在面对官府责备时的忧虑与不安,反映了当时社会官民之间的紧张关系。

“喧填骢从除道来,呼声直欲缘云上”描绘了市集的热闹景象,马匹疾驰,人群喧闹,声音仿佛要冲上云端。这种场景的描写,既展现了市集的繁华,也暗示了其中可能存在的秩序混乱。

“居者罢市行者停,一一低櫊过旌仗”进一步描绘了市集因官府到来而陷入静默的状态,人们纷纷停下手中的事情,低垂着头,让出道路给官府的仪仗队通过。这一细节体现了百姓对官府的畏惧与顺从。

接下来的几句“人多路窄卒难避,顿触凄谅幼时事”表达了作者在人群中难以躲避,回忆起小时候的悲凉往事,流露出对过去苦难岁月的深深怀念。

“蓬头敝履书塾归,正值天寒冻消地”描述了作者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穿着破旧衣物,从学校回家的情景,正值严冬解冻之时,形象地表现了童年生活的艰辛。

“道逢中丞齿簿来,失足堕沟颜死灰”描绘了一次偶然遇到高官的情景,由于惊慌失措,作者不慎跌入沟渠,脸色变得如同死灰一般,形象地表现了面对权贵时的恐惧与无助。

“吞声饮气哭不得,归语阿母肝肠摧”表达了作者无法表达内心的痛苦,只能默默向母亲诉说,母亲听后心如刀割。

最后,“此身憔悴甘已矣,万一宜酬亲苦节”表达了作者虽然自己饱受苦难,但愿意为了亲人坚守节操,体现了深厚的家庭情感和对道德的坚持。

“前途且语车中人,但逢小儿莫怒嗔,家中各有堂上亲”提醒人们在面对孩子时要宽容,因为每个家庭都有长辈需要照顾。

“更揩双眼勤物色,此辈头角难为驯”则表达了作者希望更多关注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不易被忽视。

整首诗通过对市集场景的描绘和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作者对社会底层百姓生活状态的深切同情,以及对人性、道德和社会秩序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1183)

黄景仁(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诗人。一字仲则。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 字:汉镛
  • 号:鹿菲子
  • 籍贯: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
  • 生卒年:1749~1783

相关古诗词

复得维衍书(其一)

不因离别苦,那见旧交真。

老母传言切,啼儿入抱驯。

书开官阁夜,花寄草堂春。

等是端忧者,输君耐久贫。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复得维衍书(其二)

连宵频见梦,呼我病瞿昙。

生计关商确,诗歌失苦甘。

去魂迷海树,思泪满江潭。

相望年如绮,离伤果不堪。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覃]韵

卧病宣城秋将至矣偶忆旧游感而有作

忆昨湖口扁舟回,雪山九道流皑皑。

半生哀乐一陶写,仍向空墙嘶病马。

西南柱欲穷天行,澄墨惟盈斗分野。

谢公楼头叠嶂横,六月卧听寒虫鸣。

虽云掩阁万山里,耳边隐隐风涛声。

夏云飘飘卷残岫,辽落长天映虚窦。

听风在树意已凉,看月出岭光如昼。

眼前恣意惟晏眠,俯仰随身屋数椽。

聊将破浪乘风意,写入钟鸣落叶篇。

形式: 古风

杂诗

轩屏夕凉动,帷幕微风吹。

群动本有意,静者心自知。

迎凉恋前除,豫恐秋气凄。

疏声已在树,顾影犹荣滋。

万物有同命,先见为之悲。

华心且未歇,持此当赎谁。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