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白头居士对禅师,正是楞严三昧时。
一物也无百味足,恒沙能有几人知?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居士在禅师楞严三昧时的景象,反映出一种超脱世俗、达观自然的生活状态。“白头”常用来形容老年之人,这里的“白头居士”可能是对某位修行者的尊称或自称。诗中“正是楞严三昧时”表明了居士与禅师共处于一种深度的禅定状态,楞严三昧是佛教禅定的一种高级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一物也无百味足,恒沙能有几人知?”则表现出居士对世间万物本质的洞察以及对大多数人不解真理的感慨。这里的“一物”指代宇宙万物,而“无百味足”则表明即使是最细微的事物也无法被完全领会,更何况是复杂变化的世间万象。这两句通过对比,强调了禅定中所达到的心灵境界与常人认知之间的巨大差异。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笔法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洞察宇宙真理的心境,是唐代佛教文化影响下的产物,通过对禅定状态的描绘,传递出一种深邃的哲思。
不详
临江一嶂白云间,红绿层层锦绣班。
不作巴南天外意,何殊昭应望骊山。
宣父穷玄奥,师襄授素琴。
稍殊流水引,全辨圣人心。
慕德声逾感,怀人意自深。
泠泠传妙手,摵摵振空林。
促调清风至,操弦白日沈。
曲终情不尽,千古仰知音。
牧野功成后,周王战马闲。
驱驰休伏皂,饮龁任依山。
逐日朝仍去,随风暮自还。
冰生疑陇坂,叶落似榆关。
躞蹀仙峰下,腾骧渭水湾。
幸逢时偃武,不复鼓鼙间。
降虏意何如,穷荒九月初。
三秋异乡节,一纸故人书。
对酒情无极,开缄思有馀。
感时空寂寞,怀旧几踌躇。
雁尽平沙迥,烟销大漠虚。
登台南望处,掩泪对双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