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

昼为情缘,夜为恶想。譬如血脉,流注不断。

笑喜怒骂,折旋俯仰。我观个中,无三界相。

山河大地,与意俱丧。十方分身,向此安葬。

耳中有尘,捕风缚响。舌头无骨,如拳展掌。

婴儿哆啝,语无背向。终必得物,人不敢诳。

是坚密身,独露万象。才落意地,即同侣伴。

形式: 四言诗

鉴赏

这首诗《日用》由宋代僧人释德洪所作,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探讨了人类日常行为与内心世界的微妙关系。

首先,“昼为情缘,夜为恶想”,白天我们被情感所牵引,夜晚则可能陷入负面思绪。这反映了人类生活中的两面性,既有积极的情感驱动,也有消极的念头困扰。

接着,“譬如血脉,流注不断”,将情感和思绪比作血液在体内循环,形象地描绘了它们持续流动的状态,暗示着情感和思想的不可遏制性。

“笑喜怒骂,折旋俯仰”描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表情和动作,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了人类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我观个中,无三界相”意味着诗人观察到这些行为背后,实际上并无固定的自我或外界的界限,暗示了一种超越世俗观念的领悟。

“山河大地,与意俱丧”进一步深化了这一观点,指出我们的意识可以超越物质世界,达到一种心灵的解放状态。

“十方分身,向此安葬”则表达了个体意识的无限性和普遍性,仿佛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一部分,彼此相连。

“耳中有尘,捕风缚响”提醒我们,外界的干扰和内心的杂念如同尘埃和风声,容易束缚我们的感知和思考。

“舌头无骨,如拳展掌”用形象的语言说明了语言表达的自由与限制,舌头虽无实体,却能展现出各种形态,象征着话语的力量与局限。

“婴儿哆啝,语无背向”通过婴儿的纯真表达,强调了真诚与直接的重要性,即使是最简单的言语也能传达最真实的情感。

最后,“终必得物,人不敢诳”意味着最终人们会得到他们所追求的事物,而不敢欺骗自己或他人,体现了道德和诚实的价值。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思,探讨了人类行为、内心世界与宇宙真理之间的联系,引导读者反思自我,寻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八月十六入南昌右狱作对治偈

那落迦中,论劫受苦。焚铁其地,汁铜其柱。

鱼鲙而脔,爪分而锯。于一日夕,有万痛楚。

我避世纷,重闭其户。而此知识,勃然而怒。

吏收付官,于此土住。自寻其罪,焦芽石女。

然非天人,所能见与。自业成熟,现行会遇。

受尽还无,无可措虑。我作是观,上契佛祖。

形式: 偈颂

食不继偈

观饿鬼趣,论劫饥渴。针锋其咽,火聚其发。

昼夜号呼,百千死活。我常饱暖,今暂缺乏。

当生大悲,入此观法。

形式: 偈颂

读巘禅师录

白衣微涴辄易觉,软泥硬地俱隐脚。

自家力量那借人,了义心头无处著。

实无一法可相传,直语临机休卜度。

形式: 古风 押[药]韵

次韵李商老送杲上人还石门

解弹无弦琴,急拍红牙碎。

得生睹史天,冤债有头对。

须知泐潭禅,妙出言诠外。

猛焰炉中堕指冰,箭锋拄处君休昧。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