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十二章明金刚解脱(其十二)

君不见金刚语句非真实,万象森罗同一无。

而此空无为佛母,复是真如无上珠。

世人不知求此宝,贫穷匆匆六趣奴。

不事身中法身佛,冗冗向外礼浮图。

乍看而欲似精进,检责身中皆并粗。

用个粗心逞言语,不了真源由是愚。

随情忆想而分别,五阴六贼竞来诛。

不肯寻求无上道,但知虚妄取名誉。

口虽唱善还生恶,空言真实反成虚。

馀今反虚持作实,亦不证实入无馀。

行路难,路难举世皆虚妄。

十缠五阴性无知,愚人于中自生障。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行路难·其十二》以金刚语句开篇,揭示了世间万象与真理之间的关系。诗人通过“金刚语句非真实,万象森罗同一无”两句,表达了对世间现象的深刻洞察,指出一切外在的物质世界并非永恒的真实,而是统一于一个更深层次的“空无”之中。这种“空无”被诗人视为佛母和真如无上珠,象征着超越表象的真理。

接着,诗人批判了世俗社会中人们对于这种真理的无知,他们忙于六道轮回,追逐外在的宗教形式,却忽视了内在的法身佛。这种追求外在形式而非内在精神的倾向,导致了人们在修行过程中的种种错误,如“乍看而欲似精进,检责身中皆并粗”,即表面上看似努力,实际上却因过于执着于表面形式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内在修行。

诗人进一步指出,人们的修行往往受到情欲、妄想和贪嗔痴等五阴六贼的困扰,这些负面情绪和欲望阻碍了他们寻求真正的解脱之道。他们不仅未能真正实践善行,反而在言语和行为中滋生恶念,口称真实却最终陷入虚妄。诗人强调了自我探索的重要性,提出“馀今反虚持作实,亦不证实入无馀”,即应该反观内心,将虚幻视为真实,同时也不落入实相的极端,保持一种平衡和智慧的态度。

最后,诗人以“行路难,路难举世皆虚妄”总结,指出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世人普遍迷失在虚妄之中,无法认清自己的本质和世界的真相。这首诗通过对世俗生活的讽刺和对真理的追寻,展现了诗人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收录诗词(116)

傅翕(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十三章明寂静无照无得(其十三)

君不见诸法但假空施设,寂静无门为法门。

一切法中心为主,馀今不复得心源。

究检心源既不得,岂知诸法并无根。

用此无根心照境,照之分明弥复惛。

即此惛心还自照,正照之理未曾存。

照之与境俱差异,是故智士不能论。

世人往往强分别,无中照见乱精魂。

若能智照亡非照,分别智照复还奔。

诸法本尔谁人作,寂静无寂亦无喧。

故知众生颠倒想,还是众生无上尊。

行路难,路难舍痴而非痴。

飞禽走兽我能伏,只个心贼独难治。

形式: 古风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十四章明三空无性(其十四)

君不见诸佛圣人心无碍,为通道化说三无。

虽说三无实无说,心为万境所由居。

正使颠倒造五逆,随情所作并归如。

抱朴澄神念无念,亦不分别灭无馀。

所以安心不择处,了知真俗体非殊。

息虑心空不舍事,名理言行不相扶。

不依六尘心摇动,真如无作顺空虚。

无去无来常不住,心神竭尽亦非无。

不坏于身随一相,不断贪淫而不居。

若谓无差还自缚,言其体异转伤躯。

犹如梦幻无真实,本来非有若为除。

行路难,路难顿尔难料理。

凡夫妄见有差殊,真实凝心无彼此。

形式: 古风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十五章明空有不违(其十五)

君不见邪见非边不离边,颠倒分别亦非缘。

自心非心念非念,常来常去实无迁。

犹若金刚难沮坏,诸佛用此作金坚。

世人称誉涅盘妙,馀道生死最深玄。

即是无生之上忍,又是摩诃无碍禅。

正士由心于是定,不为八风之所牵。

天乐之在无心恋,小小财色岂能缠。

随逢苦乐心无变,永别忆想忘忧煎。

虚心无人无我所,任性浮沈如似颠。

实照常法知无定,知法无性号为贤。

行路难,路难非空亦非有。

有无双遣两俱存,俱存无遣亦无受。

形式: 古风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十六章明魔怨(其十六)

君不见大道寂寞叵思寻,通融万象尽皆深。

一切恬然无起灭,颠倒分别并从心。

智者求心无处所,茫然绝相离贪淫。

了了分明何所见,犹如病眼睹空针。

若人体知颠倒想,不为妄苦所漂沈。

世间诸法如阳焰,行者慎莫致怨嫌。

恒以空心而反照,无上佛道亦能任。

行路难,路难微妙实无双。

若识六情空非有,众魔结贼自然降。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