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十三章明寂静无照无得(其十三)

君不见诸法但假空施设,寂静无门为法门。

一切法中心为主,馀今不复得心源。

究检心源既不得,岂知诸法并无根。

用此无根心照境,照之分明弥复惛。

即此惛心还自照,正照之理未曾存。

照之与境俱差异,是故智士不能论。

世人往往强分别,无中照见乱精魂。

若能智照亡非照,分别智照复还奔。

诸法本尔谁人作,寂静无寂亦无喧。

故知众生颠倒想,还是众生无上尊。

行路难,路难舍痴而非痴。

飞禽走兽我能伏,只个心贼独难治。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语言,探讨了佛教中的重要概念——“空”与“无”,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灵状态与智慧的追求。诗人通过一系列的设问与解答,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宇宙万物的本质与心灵的真谛。

首先,诗人提出“诸法但假空施设,寂静无门为法门”,强调了世间万物皆由虚妄构成,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到这种虚妄性,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接着,诗人进一步阐述了一切法中心为主,余者不再成为心灵的源泉,暗示了在理解宇宙真理的过程中,应专注于核心本质,而非外在表象。

随后,诗人探讨了探究内心深处的困难,指出即使发现了心源,也难以真正触及事物的本质,因为一切法并无根本。这引出了对无根之心的质疑,以及如何通过无根之心去照见现实世界的困惑。诗人指出,这种照见并非真正的智慧,反而可能陷入更深的混乱之中。

进一步地,诗人揭示了真正的智慧在于“智照亡非照”,即超越了对智慧的执着与分别,达到了一种超越形式与内容的直接洞察。这种洞察力能够使个体超越世俗的分别与执着,实现心灵的自由与解放。

最后,诗人以“行路难,路难舍痴而非痴”总结,表达了追求真理之路的艰难与复杂,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对愚痴与智慧的辩证理解。同时,诗人强调了对内心贼(即贪嗔痴等烦恼)的治理之难,暗示了修行过程中的自我超越与内在变革的重要性。

整首诗以深刻的哲思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读者反思自我与宇宙的关系,探索心灵的深层奥秘,体现了唐代佛教思想与中国文学艺术的融合之美。

收录诗词(116)

傅翕(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十四章明三空无性(其十四)

君不见诸佛圣人心无碍,为通道化说三无。

虽说三无实无说,心为万境所由居。

正使颠倒造五逆,随情所作并归如。

抱朴澄神念无念,亦不分别灭无馀。

所以安心不择处,了知真俗体非殊。

息虑心空不舍事,名理言行不相扶。

不依六尘心摇动,真如无作顺空虚。

无去无来常不住,心神竭尽亦非无。

不坏于身随一相,不断贪淫而不居。

若谓无差还自缚,言其体异转伤躯。

犹如梦幻无真实,本来非有若为除。

行路难,路难顿尔难料理。

凡夫妄见有差殊,真实凝心无彼此。

形式: 古风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十五章明空有不违(其十五)

君不见邪见非边不离边,颠倒分别亦非缘。

自心非心念非念,常来常去实无迁。

犹若金刚难沮坏,诸佛用此作金坚。

世人称誉涅盘妙,馀道生死最深玄。

即是无生之上忍,又是摩诃无碍禅。

正士由心于是定,不为八风之所牵。

天乐之在无心恋,小小财色岂能缠。

随逢苦乐心无变,永别忆想忘忧煎。

虚心无人无我所,任性浮沈如似颠。

实照常法知无定,知法无性号为贤。

行路难,路难非空亦非有。

有无双遣两俱存,俱存无遣亦无受。

形式: 古风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十六章明魔怨(其十六)

君不见大道寂寞叵思寻,通融万象尽皆深。

一切恬然无起灭,颠倒分别并从心。

智者求心无处所,茫然绝相离贪淫。

了了分明何所见,犹如病眼睹空针。

若人体知颠倒想,不为妄苦所漂沈。

世间诸法如阳焰,行者慎莫致怨嫌。

恒以空心而反照,无上佛道亦能任。

行路难,路难微妙实无双。

若识六情空非有,众魔结贼自然降。

形式: 古风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十七章明法性平等(其十七)

君不见法性无知不可说,有漏无漏并虚通。

虽复乖差作诸地,寻其本际尽皆同。

亦复无同可同法,亦不以空持作空。

若欲知斯殊妙道,但自穷搜五阴丛。

如实无来亦无去,亦不的在六情中。

即是无原真法界,湛然常存无始终。

行路难,路难苦乐何未央。

时往西方无量寿,或复托化现东方。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