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十六章明魔怨(其十六)

君不见大道寂寞叵思寻,通融万象尽皆深。

一切恬然无起灭,颠倒分别并从心。

智者求心无处所,茫然绝相离贪淫。

了了分明何所见,犹如病眼睹空针。

若人体知颠倒想,不为妄苦所漂沈。

世间诸法如阳焰,行者慎莫致怨嫌。

恒以空心而反照,无上佛道亦能任。

行路难,路难微妙实无双。

若识六情空非有,众魔结贼自然降。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行路难》的第十六章《明魔怨》,是唐代诗人傅翕的作品,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探讨了人生道路的艰难与修行的奥义。

开篇“君不见大道寂寞叵思寻”,诗人以反问的形式,引出对大道的探寻之难。接着,“通融万象尽皆深”表达了一切事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需要深入理解。诗人进一步阐述,一切事物都是自然和谐、无起无灭的状态,人们往往因为颠倒的观念和分别之心而迷失自我。

“智者求心无处所,茫然绝相离贪淫”,指出真正的智慧在于寻找内心的平静,摆脱外在的相状和贪欲的束缚。诗人强调,内心了然分明,却仿佛病眼见到空中的针,形象地描绘了对真理的追求与现实的矛盾感。

“若人体知颠倒想,不为妄苦所漂沈”,告诫人们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想法,避免被虚妄和痛苦所困扰。诗人接着指出,世间万物如同阳焰,短暂而虚幻,修行者应当谨慎,避免陷入怨恨与嫌隙之中。

最后,“恒以空心而反照,无上佛道亦能任”,鼓励修行者以空灵之心审视自我,最终达到无上的佛道境界。诗人以“行路难,路难微妙实无双”总结,强调修行之路虽艰,但其微妙之处独一无二。

整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人生、修行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收录诗词(116)

傅翕(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十七章明法性平等(其十七)

君不见法性无知不可说,有漏无漏并虚通。

虽复乖差作诸地,寻其本际尽皆同。

亦复无同可同法,亦不以空持作空。

若欲知斯殊妙道,但自穷搜五阴丛。

如实无来亦无去,亦不的在六情中。

即是无原真法界,湛然常存无始终。

行路难,路难苦乐何未央。

时往西方无量寿,或复托化现东方。

形式: 古风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十八章明不思议佛母(其十八)

君不见爱欲贪淫诸佛母,诸佛世尊贪欲儿。

从来菩提为我匠,今使我为众匠师。

昔日千端外求佛,佛在衣中今始知。

无量痴心本是道,三毒四倒不思议。

虚妄行慈悯众苦,不知众苦是慈悲。

嗔恚无明最微妙,世间智者不能思。

昔日辛勤学知见,不知知见自无知。

四趣三涂悉非有,三障三脱不分离。

行路难,路难无有俱并忘。

了知烦恼无生相,即是如来坐道场。

形式: 古风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十九章明无觉精进(其十九)

君不见正心修行诸佛子,以见非心故不忧。

知心非心意非意,八风伤逼岂怀愁。

随风东西无我所,独脱逍遥不系舟。

设使住时终非住,走遍十方而不流。

不见我时于无我,善哉设性任沈浮。

世间妄想无真实,吾于此中何所求?

只用非心觉非觉,亦复正修于不修。

若人不知如此处,不应称名作比丘。

为个痴心作奴仆,爱结缠之不自由。

而此更增诸苦恼,永劫长涂三界囚。

生死相连弥复甚,盼不能得永长休。

行路难,路难无令过诸念。

无念之念乃为真,真念无真还自炎。

形式: 古风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二十章明菩提微妙(其二十)

君不见无上菩提最为近,四大五阴皆深奥。

其实清净妙难知,不悟此心真卒暴。

和合性中无有实,是故称为诸法要。

于中无妄亦无真,只用无为作微妙。

寻其体寂不应言,假为众生立名号。

若知名号即非名,解了众生知佛教。

觉知无因之正因,当得无因无果报。

善达贪爱得无生,无名去来无动摇。

不见圣果异凡情,分别圣凡还复倒。

若人无愿亦无修,必定当为世间导。

行路难,路难非秽亦非净。

是非双泯复还存,泯存叵测见真性。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