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十四章明三空无性(其十四)

君不见诸佛圣人心无碍,为通道化说三无。

虽说三无实无说,心为万境所由居。

正使颠倒造五逆,随情所作并归如。

抱朴澄神念无念,亦不分别灭无馀。

所以安心不择处,了知真俗体非殊。

息虑心空不舍事,名理言行不相扶。

不依六尘心摇动,真如无作顺空虚。

无去无来常不住,心神竭尽亦非无。

不坏于身随一相,不断贪淫而不居。

若谓无差还自缚,言其体异转伤躯。

犹如梦幻无真实,本来非有若为除。

行路难,路难顿尔难料理。

凡夫妄见有差殊,真实凝心无彼此。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傅翕的作品《行路难二十篇并序》中的第十四章《明三空无性》,以深邃的哲理探讨了佛教中“三空无性”的概念,即空、假、中三谛,揭示了宇宙万物的本质与存在状态。

诗中开篇以“君不见诸佛圣人心无碍”引出对佛家智慧的赞叹,接着阐述了“虽说三无实无说”,强调了佛法的微妙和深奥。通过“心为万境所由居”、“抱朴澄神念无念”等句,表达了修行者应超越世俗杂念,达到内心纯净的状态。进一步,“息虑心空不舍事”、“不依六尘心摇动”等描述,强调了在空寂的心境下,依然能积极面对生活,不被外物所动摇。

“无去无来常不住,心神竭尽亦非无”则揭示了生命的流动性和心灵的永恒性,指出真正的生命状态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动态且无常的。最后,“不坏于身随一相,不断贪淫而不居”表达了对身体和欲望的正确态度,认为不应执着于物质和感官享受,而应追求精神上的解脱。

整首诗以“行路难,路难顿尔难料理”开头,寓意人生的道路充满挑战,需要智慧和勇气去面对。通过“凡夫妄见有差殊,真实凝心无彼此”这一句,诗人提醒人们,真正的智慧在于认清事物的本质,超越表面的差异,认识到万物一体,无我无他,无始无终。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流畅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思想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感悟,是对人生、宇宙、自我等根本问题的深入思考,体现了唐代文学中浓厚的哲学色彩和宗教情怀。

收录诗词(116)

傅翕(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十五章明空有不违(其十五)

君不见邪见非边不离边,颠倒分别亦非缘。

自心非心念非念,常来常去实无迁。

犹若金刚难沮坏,诸佛用此作金坚。

世人称誉涅盘妙,馀道生死最深玄。

即是无生之上忍,又是摩诃无碍禅。

正士由心于是定,不为八风之所牵。

天乐之在无心恋,小小财色岂能缠。

随逢苦乐心无变,永别忆想忘忧煎。

虚心无人无我所,任性浮沈如似颠。

实照常法知无定,知法无性号为贤。

行路难,路难非空亦非有。

有无双遣两俱存,俱存无遣亦无受。

形式: 古风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十六章明魔怨(其十六)

君不见大道寂寞叵思寻,通融万象尽皆深。

一切恬然无起灭,颠倒分别并从心。

智者求心无处所,茫然绝相离贪淫。

了了分明何所见,犹如病眼睹空针。

若人体知颠倒想,不为妄苦所漂沈。

世间诸法如阳焰,行者慎莫致怨嫌。

恒以空心而反照,无上佛道亦能任。

行路难,路难微妙实无双。

若识六情空非有,众魔结贼自然降。

形式: 古风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十七章明法性平等(其十七)

君不见法性无知不可说,有漏无漏并虚通。

虽复乖差作诸地,寻其本际尽皆同。

亦复无同可同法,亦不以空持作空。

若欲知斯殊妙道,但自穷搜五阴丛。

如实无来亦无去,亦不的在六情中。

即是无原真法界,湛然常存无始终。

行路难,路难苦乐何未央。

时往西方无量寿,或复托化现东方。

形式: 古风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十八章明不思议佛母(其十八)

君不见爱欲贪淫诸佛母,诸佛世尊贪欲儿。

从来菩提为我匠,今使我为众匠师。

昔日千端外求佛,佛在衣中今始知。

无量痴心本是道,三毒四倒不思议。

虚妄行慈悯众苦,不知众苦是慈悲。

嗔恚无明最微妙,世间智者不能思。

昔日辛勤学知见,不知知见自无知。

四趣三涂悉非有,三障三脱不分离。

行路难,路难无有俱并忘。

了知烦恼无生相,即是如来坐道场。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