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夜寻太白道士

雪路夜朦胧,寻师杏树东。

石坛连竹静,醮火照山红。

再拜开金箓,焚香使玉童。

篷瀛三岛至,天地一壶通。

别客曾留药,逢舟或借风。

出游居鹤上,避祸入羊中。

过洞偏回首,登门未发蒙。

桑田如可见,沧海几时空。

形式: 排律 押[东]韵

翻译

雪夜中的山路朦胧,我向东寻找杏树林中的老师。
石坛边竹林幽静,点燃的香火照亮了山色。
再次行礼打开金色的经书,焚烧香料请来玉童相助。
通往蓬莱、瀛洲和方丈三座仙岛的道路畅通,天地间仿佛只有一壶相通。
离别时老师赠予我药草,乘船时或许能借助风的力量。
出行时我如同仙鹤般自由,为了避祸选择如羊般的低调。
经过洞穴时我频频回首,进入门内却并未感到困惑。
如果能看到桑田的变化,那沧海又经历了多少变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雪夜寻访道士的画面,充满了神秘和宁静的氛围。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如“雪路夜朦胧”、“石坛连竹静”、“醮火照山红”,展现了一个深邃而又温暖的夜晚环境,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那种在寒冷中寻找内心平和与宁静的氛围。

诗中的“寻师杏树东”表达了诗人对道士智慧的追求和尊敬之情,而“再拜开金箓,焚香使玉童”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追求的虔诚和庄重。"篷瀛三岛至,天地一壶通"中,“篷瀛”可能指的是道教中的某种修炼工具或仪式,而“天地一壶通”则象征着宇宙间一切都是相互连通的。

在诗的后半部分,“别客曾留药,逢舟或借风”、“出游居鹤上,避祸入羊中”等句节通过对过往与当前情境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于生活和修行之间微妙关系的理解。"过洞偏回首,登门未发蒙"则显露出一种对既定之路的坚持和不确定性的探索。

最后,“桑田如可见,沧海几时空”一句,通过历史变迁与个人生命短暂之间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和历史久远的深刻感悟。整首诗通过对雪夜景物的描绘和道士生活的隐喻,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诗意。

收录诗词(242)

李端(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今存《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 字:正已
  • 籍贯:自号衡岳幽
  • 生卒年:约737年—约784年

相关古诗词

酬丘拱外甥览余旧文见寄

丘迟本才子,始冠即周旋。

舅乏郤鉴爱,君如卫玠贤。

礼将金友等,情向玉人偏。

鄙俗那劳似,龙钟却要怜。

投砖聊取笑,赠绮一何妍。

野坐临黄菊,溪行踏绿钱。

岩高云反下,洞黑水潜穿。

僻岭猿偷栗,枯池雁唼莲。

身居霞外寺,思发月明田。

犹恨萦尘网,昏昏过几年。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赠岐山姜明府

昨夜闻山雨,归心便似迟。

几回惊叶落,即到白头时。

雁影将魂去,虫声与泪期。

马卿兼病老,宋玉对秋悲。

谢客才为别,陶公已见思。

非关口腹累,自是雪霜姿。

酿酒栽黄菊,炊粳折绿葵。

山河方入望,风日正宜诗。

牧竖寒骑马,边烽晚立旗。

兰凋犹有气,柳脆不成丝。

别后如相问,高僧知所之。

形式: 排律 押[支]韵

九日赠司空文明

我有惆怅词,待君醉时说。

长来逢九日,难与菊花别。

摘却正开花,暂言花未发。

形式: 古风

与苗员外山行

古人留路去,今日共君行。

若待青山尽,应逢白发生。

谁知到兰若,流落一书名。

形式: 古风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