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衣曲

去秋送衣渡黄河,今秋送衣上陇坂。

妇人不知道径处,但问新移军近远。

半年著道经雨湿,开笼见风衣领急。

旧来十月初点衣,与郎著向营中集。

絮时厚厚绵纂纂,贵欲征人身上暖。

愿身莫著裹尸归,愿妾不死长送衣。

形式: 古风

翻译

去年秋天我送寒衣过黄河,今年秋天我送寒衣上陇山斜坡。
妇人并不知晓那遥远的路途,只询问新驻扎的军营远不远。
这衣物半年在路上历经风雨湿透,打开包裹风吹衣领紧缩。
以往每年十月初就开始准备冬衣,为郎君在军营集中时能穿上。
缝制时絮得厚厚的,棉线密密的,只希望战士身上能暖和。
祈愿战士不要穿着这衣裳战死疆场,祈愿我能活着不断为他送衣裳。

注释

去秋:去年的秋天。
黄河:中国第二大河流,这里指送衣物经过的地方。
今秋:今年的秋天。
陇坂:陇山的斜坡,泛指西北边疆的山地。
妇人:这里指送衣物的妻子。
不知道径处:不清楚具体的路径在哪里。
新移军:最近调动的军队。
近远:有多远。
半年:六个月的时间。
著道:在路上。
雨湿:被雨水打湿。
开笼:打开包裹。
衣领急:衣领因风吹而紧缩。
十月初:农历十月初。
点衣:开始准备冬衣。
郎:丈夫。
著向营中集:在军营中集合时穿。
絮时:填充棉絮时。
厚厚:很厚实。
绵纂纂:棉线紧密缠绕的样子,形容缝制得很结实。
征人:出征的士兵。
裹尸归:战死沙场,尸体被包裹送回。
愿妾:希望我(指送衣的妇人)。
不死长送衣:能活着一直为他送衣物。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妇女对远方丈夫的思念和关怀。她在不同的季节通过不同方式将衣物送给他,表达了深切的情感。诗中"去秋送衣渡黄河,今秋送衣上陇坂"两句设定了时间背景,同时突出了送衣这一行为的连续性和艰难性。

"妇人不知道径处,但问新移军近远"这两句则展现了妇女对丈夫行踪的不确定以及她对信息渴望的心情。"半年著道经雨湿,开笼见风衣领急"描写了送衣过程中的艰辛和紧迫感。

"旧来十月初点衣,与郎著向营中集"这两句则回忆起过去共同生活的时光,以及妇女对丈夫的思念。"絮时厚厚绵纂纂,贵欲征人身上暖"强调了送衣背后的深情和关切。

最后"愿身莫著裹尸归,愿妾不死长送衣"则表达了妇女对丈夫安危的担忧以及她坚持送衣的决心。这两句也暗示了战争带来的悲凉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送衣这一行为,展现了古代妇女在战乱中的哀怨情怀,以及她们对于丈夫的不离不弃。语言质朴而情感真挚,是一篇充满深情和哀愁的作品。

收录诗词(513)

王建(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 字:仲初
  • 籍贯:颍川(今河南许昌)
  • 生卒年:768年—835年

相关古诗词

送吴谏议上饶州

鄱阳太守是真人,琴在床头箓在身。

曾向先皇边谏事,还应上帝处称臣。

养生自有年支药,税户应停月进银。

净扫水堂无侍女,下街唯共鹤殷勤。

形式: 七言律诗

送张籍归江东

清泉浣尘缁,灵药释昏狂。

君诗发大雅,正气回我肠。

复令五彩姿,洁白归天常。

昔岁同讲道,青襟在师傍。

出处两相因,如彼衣与裳。

行行成此归,离我适咸阳。

失意未还家,马蹄尽四方。

访余咏新文,不倦道路长。

僮仆怀昔念,亦如还故乡。

相亲惜昼夜,寝息不异床。

犹将在远道,忽忽起思量。

黄金未为罍,无以挹酒浆。

所念俱贫贱,安得相发扬。

回车远归省,旧宅江南厢。

归乡非得意,但贵情义彰。

五月天气热,波涛毒于汤。

慎勿多饮酒,药膳愿自强。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送薛蔓应举

四海重贡献,珠赆称至珍。

圣朝开礼闱,所贵集嘉宾。

若生在世间,此路出常伦。

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

憧憧车马徒,争路长安尘。

万目视高天,升者得苦辛。

况子当少年,丈人在咸秦。

出门见宫阙,献赋侍朱轮。

有贤大国丰,无子一家贫。

男儿富邦家,岂为荣其身。

煌煌文明代,俱幸生此辰。

自顾非国风,难以合圣人。

子去东堂上,我归南涧滨。

愿君勤作书,与我山中邻。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闻故人自征戍回

昔闻著征戍,三年一还乡。

今来不换兵,须死在战场。

念子无气力,徒学事戎行。

少年得生还,有同堕穹苍。

自去报尔家,再行上高堂。

尔弟修废枥,尔母缝新裳。

恍恍恐不真,犹未苦承望。

每日空出城,畏渴携壶浆。

安得缩地经,忽使在我傍。

亦知远行劳,人悴马玄黄。

慎莫多停留,苦我居者肠。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