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乐天题真娘墓

薝卜林中黄土堆,罗襦绣黛已成灰。

芳魂虽死人不怕,蔓草逢春花自开。

幡盖向风疑舞袖,镜灯临晓似妆台。

吴王娇女坟相近,一片行云应往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在薝卜林中的黄土堆旁,华丽的衣裳和绣黛都已化为尘埃。
虽然香魂已逝,人们并不畏惧,野草逢春依然会绽放花朵。
飘动的幡盖仿佛舞动的衣袖,在晨风中摇曳,镜灯照耀如同清晨的梳妆台。
吴王宠爱的女子墓地就在附近,她的幽灵或许会像行云般时来时往。

注释

薝卜林:一种植物,可能指墓地周围的环境。
罗襦:精致的丝绸短衣。
绣黛:刺绣的眉毛,代指女子的美丽容貌。
已成灰:已经消亡,成为过去。
芳魂:美丽的灵魂,这里指女子。
不怕:不让人害怕。
蔓草:蔓延生长的野草,象征生命力。
花自开:自然地开花。
幡盖:古代丧葬仪式上的装饰物,像伞一样。
舞袖:比喻飘动的样子。
镜灯:古时照明用的镜子。
似妆台:像女子的梳妆台。
吴王娇女:吴国君主的女儿。
坟相近:墓地靠近。
行云:飘忽不定的云彩,常用来象征幽灵或女子的轻盈之姿。
应往来:可能时常出现或来访。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乐天题真娘墓》,通过对墓地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逝者生前的记忆和对死亡的思考。开篇“薝卜林中黄土堆,罗襦绣黛已成灰”两句,以沉郁的笔调描绘出墓地荒凉的景象,同时通过对逝者的装饰品已经化为尘土这一事实,传达了时间流逝和生命易逝的无常。

“芳魂虽死人不怕,蔓草逢春花自开”两句,则表达了一种超脱生死的情怀。即便是美丽的灵魂已然离世,但自然界依旧按照自己的规律循环往复,这种对生命和死亡哲学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

“幡盖向风疑舞袖,镜灯临晓似妆台”两句,以鲜明的形象描绘出墓地上的幡盖在风中飘动,宛如舞袖,以及晨曦下的墓前镜灯,如同妆台前的装饰,这些细节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视觉效果,也暗示着逝者生前的华丽与现在的寂静对比。

最后,“吴王娇女坟相近,一片行云应往来”两句,通过点明墓地附近是古代吴王的爱女之墓,以及那飘渺的云彩,诗人似乎在寻求一种超越时空的交流和连接,这既是对逝者的一种缅怀,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展现。

收录诗词(810)

刘禹锡(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 字:梦得
  • 籍贯: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
  • 生卒年:772-842

相关古诗词

和乐天鹦鹉

养来鹦鹉觜初红,宜在朱楼绣户中。

频学唤人缘性慧,偏能识主为情通。

敛毛睡足难销日,亸翅愁时愿见风。

谁遣聪明好颜色,事须安置入深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和令狐仆射相公题龙回寺

兹地回銮日,皇家禅圣时。

路无胡马迹,人识汉官仪。

天子旌旗度,法王龙象随。

知怀去家叹,经此益迟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和令狐相公入潼关

寒光照旌节,关路晓无尘。

吏谒前丞相,山迎旧主人。

东瞻军府静,西望敕书频。

心共黄河水,同升天汉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和令狐相公以司空裴相见招南亭看雪四韵

重门不下关,枢务有馀闲。

上客同看雪,高亭尽见山。

瑞呈霄汉外,兴入笑言间。

知是平阳会,人人带酒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