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边声一夜殷秋鼙,牙帐连烽拥万蹄。
武帝未能忘塞北,董生才足使胶西。
冰横晓渡胡兵合,雪满穷沙汉骑迷。
自古平戎有良策,将军不用倚云梯。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边塞战争的景象,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战事的紧迫与战争的艰苦。开篇“边声一夜殷秋鼙”立即营造出一种紧急而又萧瑟的氛围,随后“牙帐连烽拥万蹄”则描绘出了战争中军队集结、烽烟四起的情景。
诗人提到“武帝未能忘塞北”,这里的“武帝”很可能是指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他在位期间确实对北方边疆的防御非常重视。紧接着“董生才足使胶西”,则是在赞扬某位将领(董生)的才能,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守卫边疆。
接下来的两句“冰横晓渡胡兵合,雪满穷沙汉骑迷”描绘出的是严寒的冬季,战事仍在进行。胡人和汉人的士兵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交战,这种场景不仅展示了战争的残酷,也映衬出了边塞将士们的艰辛。
最后,“自古平戎有良策,将军不用倚云梯”则表达了诗人对将领们智慧和能力的赞赏。这里的“良策”指的是制胜敌人的策略,而“倚云梯”则是一种比喻,意味着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力就能轻易取胜。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边塞战争场景的刻画,以及对将领智慧和能力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于边疆战事的关注以及对英雄人物的崇敬。
不详
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
都无鄙吝隔尘埃,昨日丘门避席来。
静语乍临清庙瑟,披风如在九层台。
几烦命妓浮溪棹,再许论诗注酒杯。
从此微尘知感恋,七真台上望三台。
拂烟披月羽毛新,千里初辞九陌尘。
曾失玄珠求象罔,不将双耳负伶伦。
贾嵩词赋相如手,杨乘歌篇李白身。
除却今年仙侣外,堂堂又见两三春。
露浓如水洒苍苔,洞口烟萝密不开。
残月色低当户后,晓钟声迥隔山来。
春生药圃芝犹短,夜醮斋坛鹤未回。
愁是独寻归路去,人间步步是尘埃。
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閒。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