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戎

边声一夜殷秋鼙,牙帐连烽拥万蹄。

武帝未能忘塞北,董生才足使胶西。

冰横晓渡胡兵合,雪满穷沙汉骑迷。

自古平戎有良策,将军不用倚云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翻译

一夜边境的战鼓声震动秋夜,军营相连烽火连天马蹄纷飞。
即使武帝也无法忘记边塞的忧虑,董生的才能足以让胶西之地安定。
清晨寒冰覆盖了河流,敌我双方军队在雪中对峙,汉军迷失在荒芜的沙漠中。
自古以来,平定战乱都有良策,但将军无需依赖云梯这种攻城工具。

注释

边声:边境的战事声音。
殷秋鼙:深秋的战鼓声。
牙帐:将帅的营帐。
董生:可能指历史上有才能的将领董卓或董其昌,这里泛指有能者。
胶西:古代地名,此处代指某地区。
冰横:冰封的河流。
胡兵:指敌军。
汉骑:汉军骑兵。
云梯:古代攻城工具,比喻高明的策略。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边塞战争的景象,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战事的紧迫与战争的艰苦。开篇“边声一夜殷秋鼙”立即营造出一种紧急而又萧瑟的氛围,随后“牙帐连烽拥万蹄”则描绘出了战争中军队集结、烽烟四起的情景。

诗人提到“武帝未能忘塞北”,这里的“武帝”很可能是指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他在位期间确实对北方边疆的防御非常重视。紧接着“董生才足使胶西”,则是在赞扬某位将领(董生)的才能,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守卫边疆。

接下来的两句“冰横晓渡胡兵合,雪满穷沙汉骑迷”描绘出的是严寒的冬季,战事仍在进行。胡人和汉人的士兵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交战,这种场景不仅展示了战争的残酷,也映衬出了边塞将士们的艰辛。

最后,“自古平戎有良策,将军不用倚云梯”则表达了诗人对将领们智慧和能力的赞赏。这里的“良策”指的是制胜敌人的策略,而“倚云梯”则是一种比喻,意味着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力就能轻易取胜。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边塞战争场景的刻画,以及对将领智慧和能力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于边疆战事的关注以及对英雄人物的崇敬。

收录诗词(265)

赵嘏(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

  • 字:承佑
  • 籍贯: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
  • 生卒年:约806年——约853年

相关古诗词

回于道中寄舒州李珏相公

都无鄙吝隔尘埃,昨日丘门避席来。

静语乍临清庙瑟,披风如在九层台。

几烦命妓浮溪棹,再许论诗注酒杯。

从此微尘知感恋,七真台上望三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成名年献座主仆射兼呈同年

拂烟披月羽毛新,千里初辞九陌尘。

曾失玄珠求象罔,不将双耳负伶伦。

贾嵩词赋相如手,杨乘歌篇李白身。

除却今年仙侣外,堂堂又见两三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早出洞仙观

露浓如水洒苍苔,洞口烟萝密不开。

残月色低当户后,晓钟声迥隔山来。

春生药圃芝犹短,夜醮斋坛鹤未回。

愁是独寻归路去,人间步步是尘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早发剡中石城寺

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閒。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