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于道中寄舒州李珏相公

都无鄙吝隔尘埃,昨日丘门避席来。

静语乍临清庙瑟,披风如在九层台。

几烦命妓浮溪棹,再许论诗注酒杯。

从此微尘知感恋,七真台上望三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再无世俗的偏见隔阂,昨天我像学生一样恭敬来访。
静谧交谈仿佛在清净的庙堂中,如同身处高楼之上。
多次请求伴以歌妓划船,再次相约对诗畅饮。
从此微小的我也懂得了情感与眷恋,期待在仙人台上眺望三台之景。

注释

都:全部。
鄙吝:世俗偏见。
尘埃:世俗纷扰。
丘门:学舍,此处指儒家学者的居所。
避席:古人席地而坐,起身表示敬意。
清庙瑟:清庙中的瑟乐,象征庄重的氛围。
九层台:高台,比喻崇高的地位或境地。
命妓:召唤歌妓。
论诗注酒杯:边饮酒边讨论诗歌。
微尘:自谦之词,比喻自己。
七真台:道教中的仙人台,可能指仙境。
三台:古代星象中的三台星,象征高位。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隐逸山林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俗纷争的超然以及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都无鄙吝隔尘埃"一句,设定了一种清净脱俗的境界,没有世间的鄙吝和尘埃来干扰。这不仅是外在环境的纯净,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宁静。

"昨日丘门避席来",这里的“丘门”指的是山中的小屋或庙宇,“避席来”则表明诗人有意地离开了尘世的喧嚣,寻找一处清幽之所以安身心。

接着“静语乍临清庙瑟”,“静语”二字传达了一种平和宁静的氛围,“乍临”则暗示着一种突然之间的到来,而“清庙瑟”则是对环境的一种描摹,给人以清冷、幽深之感。

"披风如在九层台",“披风”意味着诗人不避风霜,亲近自然,甚至与风为伴,“九层台”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用来形容山高而台远,增添了一份仙境般的意境。

"几烦命妓浮溪棹"一句,通过“几烦”的反复叮咛,以及对“命妓”的安排,体现了诗人对于友人的思念之深。这里的“命妓”指的是托付某事给别人,“浮溪棹”则是泛舟于溪流之上,用以比喻行文寄远。

"再许论诗注酒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期待,以及希望能够一起论诗饮酒的愿望。“再许”显示出一种重复发生的情景,或是一种坚持不懈的承诺。

最后“从此微尘知感恋,七真台上望三台”,“微尘”象征着世间万物,“知感恋”则是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切感悟和情感寄托。"七真台上望三台",这里的“七真台”、“三台”可能指的是特定的山名或虚构的地名,通过这种超脱世俗的高远视角,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向往以及心灵的飞扬。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与自然合一的情怀,同时也蕴含着深沉的友情和对远方朋友的思念。

收录诗词(265)

赵嘏(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

  • 字:承佑
  • 籍贯: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
  • 生卒年:约806年——约853年

相关古诗词

成名年献座主仆射兼呈同年

拂烟披月羽毛新,千里初辞九陌尘。

曾失玄珠求象罔,不将双耳负伶伦。

贾嵩词赋相如手,杨乘歌篇李白身。

除却今年仙侣外,堂堂又见两三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早出洞仙观

露浓如水洒苍苔,洞口烟萝密不开。

残月色低当户后,晓钟声迥隔山来。

春生药圃芝犹短,夜醮斋坛鹤未回。

愁是独寻归路去,人间步步是尘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早发剡中石城寺

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閒。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曲江春望怀江南故人

杜若洲边人未归,水寒烟暖想柴扉。

故园何处风吹柳,新雁南来雪满衣。

目极思随原草遍,浪高书到海门稀。

此时愁望情多少,万里春流绕钓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