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出自宋代禅宗诗人释绍隆的《偈二十七首》之二十一,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禅理。
“放一线道,曲为今时。” 开篇以“一线道”比喻佛法的指引,如同一条清晰的路径,引导人们在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中找到方向。这里的“一线道”既象征着佛法的真理,也暗示了个人修行的道路。而“曲为今时”则强调了这条道路并非直线前进,而是曲折蜿蜒,适应于当前的时代环境和个人成长的阶段。这反映了佛法的实践性和适应性,即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佛法的指导需要灵活运用,以适应不同的情况和需求。
“性地未明,须凭指注。” 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修行的深意。在禅宗中,“性地”指的是每个人的本性或内在的真我,是不被外在条件所改变的本质。然而,许多人并未能认识到自己的本性,因此迷失在世俗的烦恼和迷惑之中。为了帮助人们发现并理解自己的本性,就需要借助外在的指引或教导,即“须凭指注”。这里的“指注”可以理解为导师的点拨、经典的教诲或是内心的觉察,都是帮助个体觉醒、认识自我、回归本性的手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探讨了佛法实践中的关键问题: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中,通过正确的指引(“一线道”)和适当的教导(“指注”),帮助人们发现并理解自己的本性(“性地未明”),从而达到心灵的觉醒与解脱。它不仅体现了禅宗对个人修行的深刻洞察,也蕴含了普遍的人生智慧,即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寻找自我、理解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