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崔二景俨南归读书并就婚

忆昨同醉长安之酒楼,少年十辈君不浮。

忆昨同跨郊坰之骏马,偕游七人君最雅。

君才岂比凡少年,我意雅欲追前贤。

长安城中与君友,五度碧月联吟肩。

我交于世皆苍老,朱贾沦亡益悲悼。

吾曹缓急须托身,讵敢相轻此年少。

我感古人志行超,虽未绝交能寡交。

身今纵贱有殊禀,冀与一世回轻爂。

十年此志不暂忘,世人不知谓我狂。

乡闾益复盛嘲毁,并以余论加孙郎。

畏谗一室居疑蛰,昨者孙郎有书及。

我谋于众谢不敏,君独不辞乎燥湿。

亦知人生饶缓急,难尔少年尤独立。

朱门纨绮艳障天,独出英英矫余习。

吾侪快意得一朋,如入玉陛升金门。

急持一书报远人,谓此年少非常伦。

离风昨风吹原野,花叶纷披已成夏。

交君未久别念侵,独持一杯与论心。

酒楼花开三面阴,马蹄浮红五尺深。

燕秦十年游,近始抵乡土。

晏公祠外箫鼓喧,竞渡来看日端午。

离程关陇复数千,南瞻无家有墓田。

桑根草堂富经史,举半赠子穷雕镌。

识君不嫌迟,别君不嫌早。

读书溪南柳阴好,新妇窗前月痕皎。

人生聚散殊草草,君不见,百回相思令人老。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洪亮吉所作的《送崔二景俨南归读书并就婚》。诗中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崔二景俨在长安的深厚友情,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

首句“忆昨同醉长安之酒楼”,回忆起过去与崔二景俨共饮欢聚的时光,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接着,“少年十辈君不浮”、“偕游七人君最雅”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崔二景俨与众不同的才华和雅致。

“君才岂比凡少年,我意雅欲追前贤”表明了诗人对崔二景俨才华的赞赏,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想要追随前贤的决心。接下来,“长安城中与君友,五度碧月联吟肩”描述了两人在长安城中的深厚友谊,以及共同创作的美好时刻。

“我交于世皆苍老,朱贾沦亡益悲悼”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逝去友人的哀悼。接下来,“吾曹缓急须托身,讵敢相轻此年少”强调了在困难时刻相互扶持的重要性,体现了对年轻一代的尊重和支持。

“我感古人志行超,虽未绝交能寡交”表达了诗人对古人高尚情操的向往,即使不能完全做到,也能保持少数真挚的友谊。最后,“身今纵贱有殊禀,冀与一世回轻爂”表达了诗人虽然身处低微,但仍有独特才能,希望能与世间的人们一起改变轻视的态度。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友情的珍惜,也有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诗人对友情、人生和理想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448)

洪亮吉(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一字稚存,晚号更生居士。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 字:君直
  • 号:北江
  • 籍贯:阳湖(今江苏常州)
  • 生卒年:1746~1809

相关古诗词

将出都门留别黄二(其一)

抛得白云溪畔宅,苦来燕市历风尘。

才人命薄如君少,贫过中年病却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出都行涿州道中见芃麦遍野慨然有田庐之思因作田家诗二十首寄意并寄芮光照杨毓舒两布衣(其一)

朝耕山上田,颇苦赤日酷。

雨气来北山,蜻蜓满空谷。

家遥糇粮具,释耒坐石屋。

日晚牵犊归,下山泥没足。

形式: 古风

出都行涿州道中见芃麦遍野慨然有田庐之思因作田家诗二十首寄意并寄芮光照杨毓舒两布衣(其二)

山村十余家,古木自回互。

笋穿来东邻,果熟落北户。

居邻结姻娅,鸡犬互相顾。

出门望原田,高低百余步。

仲夏天气晴,凉风集高树。

茶瓜供过客,留话惬幽素。

日晚童樵归,问名均不误。

形式: 古风

出都行涿州道中见芃麦遍野慨然有田庐之思因作田家诗二十首寄意并寄芮光照杨毓舒两布衣(其三)

穷乡寡文学,颇爱土俗淳。

茅檐八九家,五世相与邻。

儿童读书归,行处拾堕薪。

偶逢大父行,拱立识所亲。

日晚饷北皋,牵衣渡横津。

心忆朝诵书,沿途讽逡巡。

形式: 古风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