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都行涿州道中见芃麦遍野慨然有田庐之思因作田家诗二十首寄意并寄芮光照杨毓舒两布衣(其二)

山村十余家,古木自回互。

笋穿来东邻,果熟落北户。

居邻结姻娅,鸡犬互相顾。

出门望原田,高低百余步。

仲夏天气晴,凉风集高树。

茶瓜供过客,留话惬幽素。

日晚童樵归,问名均不误。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乡村生活画卷。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山村的自然风光与淳朴民风。

首句“山村十余家,古木自回互”,开篇即展现出山村的静谧与古朴,十数户人家散落其间,古木参天,枝叶交错,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接着,“笋穿来东邻,果熟落北户”两句,生动描绘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竹笋破土而出,果实成熟坠落,一派春意盎然的生机。

“居邻结姻娅,鸡犬互相顾”则展现了邻里之间的和谐关系,人们相互结亲,鸡犬相闻,共同营造出温馨和睦的生活氛围。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村中的日常生活,“出门望原田,高低百余步”,走出村落,放眼望去,是连绵起伏的田野,高低错落,充满田园诗意。

“仲夏天气晴,凉风集高树”描绘了夏日晴朗的景象,凉爽的微风吹拂着高大的树木,带来一丝丝清凉。接下来,“茶瓜供过客,留话惬幽素”表现了村民的热情好客,他们以茶果招待过往的旅人,留下亲切的话语,让人感受到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美好。

最后,“日晚童樵归,问名均不误”描绘了日暮时分,孩子们放学回家的情景,即使在夜晚,村民们也能准确辨识彼此,体现了乡村社会的亲密与和谐。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和谐与美好,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赞美。

收录诗词(448)

洪亮吉(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一字稚存,晚号更生居士。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 字:君直
  • 号:北江
  • 籍贯:阳湖(今江苏常州)
  • 生卒年:1746~1809

相关古诗词

出都行涿州道中见芃麦遍野慨然有田庐之思因作田家诗二十首寄意并寄芮光照杨毓舒两布衣(其三)

穷乡寡文学,颇爱土俗淳。

茅檐八九家,五世相与邻。

儿童读书归,行处拾堕薪。

偶逢大父行,拱立识所亲。

日晚饷北皋,牵衣渡横津。

心忆朝诵书,沿途讽逡巡。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出都行涿州道中见芃麦遍野慨然有田庐之思因作田家诗二十首寄意并寄芮光照杨毓舒两布衣(其四)

门前隙地稀,屋后半亩绿。

桃李皆丰年,云兹佐嘉谷。

高曾手栽树,均作出檐木。

日午荫北窗,茅檐静堪托。

溪风一回荡,山果枝上熟。

童稚不识争,探怀已均足。

形式: 古风

出都行涿州道中见芃麦遍野慨然有田庐之思因作田家诗二十首寄意并寄芮光照杨毓舒两布衣(其五)

力耕心志纯,外物不得动。

虽经百寒暑,寝息无一梦。

妻孥习辛勤,百世常与共。

秋成共欣慰,春至即播种。

年丰赛神毕,腊酒互相送。

尚嗔邻家翁,年衰腰足痛。

形式: 古风

出都行涿州道中见芃麦遍野慨然有田庐之思因作田家诗二十首寄意并寄芮光照杨毓舒两布衣(其六)

村鸡一两声,持镰待天晓。

出门不知途,沿林警栖鸟。

宿雨零衣裳,原头刈新草。

牛饥我心急,况复犊难抱。

八口尝苦饥,饲牛尝苦饱。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