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都行涿州道中见芃麦遍野慨然有田庐之思因作田家诗二十首寄意并寄芮光照杨毓舒两布衣(其一)

朝耕山上田,颇苦赤日酷。

雨气来北山,蜻蜓满空谷。

家遥糇粮具,释耒坐石屋。

日晚牵犊归,下山泥没足。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农夫在炎热夏日耕作于山间田地的情景,以及雨后蜻蜓满谷的生动画面,展现了农人生活的艰辛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

首句“朝耕山上田,颇苦赤日酷。”开篇即点明农夫早起劳作,面对酷热的太阳,表现了农事的艰辛。接着,“雨气来北山,蜻蜓满空谷。”描述了雨后的景象,雨水带来了凉爽,蜻蜓在山谷中飞翔,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这种自然界的美好与农夫的劳作形成对比,更显其生活的不易。

“家遥糇粮具,释耒坐石屋。”写出了农夫为了准备粮食,即使远在他乡也要提前做好准备,劳作之余,他们可能只能在简陋的石屋中稍作休息。这里体现了农人的勤劳与对家庭的责任感。

最后,“日晚牵犊归,下山泥没足。”描绘了日落时分,农夫带着牛儿回家的情景,山路泥泞,可见劳作的辛苦。这一句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农人归家图,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感和情感的深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农人劳作的艰辛与对自然的敬畏,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农人辛勤劳作的同情与敬意。

收录诗词(448)

洪亮吉(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一字稚存,晚号更生居士。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 字:君直
  • 号:北江
  • 籍贯:阳湖(今江苏常州)
  • 生卒年:1746~1809

相关古诗词

出都行涿州道中见芃麦遍野慨然有田庐之思因作田家诗二十首寄意并寄芮光照杨毓舒两布衣(其二)

山村十余家,古木自回互。

笋穿来东邻,果熟落北户。

居邻结姻娅,鸡犬互相顾。

出门望原田,高低百余步。

仲夏天气晴,凉风集高树。

茶瓜供过客,留话惬幽素。

日晚童樵归,问名均不误。

形式: 古风

出都行涿州道中见芃麦遍野慨然有田庐之思因作田家诗二十首寄意并寄芮光照杨毓舒两布衣(其三)

穷乡寡文学,颇爱土俗淳。

茅檐八九家,五世相与邻。

儿童读书归,行处拾堕薪。

偶逢大父行,拱立识所亲。

日晚饷北皋,牵衣渡横津。

心忆朝诵书,沿途讽逡巡。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出都行涿州道中见芃麦遍野慨然有田庐之思因作田家诗二十首寄意并寄芮光照杨毓舒两布衣(其四)

门前隙地稀,屋后半亩绿。

桃李皆丰年,云兹佐嘉谷。

高曾手栽树,均作出檐木。

日午荫北窗,茅檐静堪托。

溪风一回荡,山果枝上熟。

童稚不识争,探怀已均足。

形式: 古风

出都行涿州道中见芃麦遍野慨然有田庐之思因作田家诗二十首寄意并寄芮光照杨毓舒两布衣(其五)

力耕心志纯,外物不得动。

虽经百寒暑,寝息无一梦。

妻孥习辛勤,百世常与共。

秋成共欣慰,春至即播种。

年丰赛神毕,腊酒互相送。

尚嗔邻家翁,年衰腰足痛。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