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吴氏园

细雨作寒晴便暖,好风吹袂意初佳。

清池解洗春心热,红艳能添醉眼花。

紫竹暗生岷岫笋,山丹强比洛人家。

怜渠巧与闲官便,申退来游未觉赊。

形式: 七言律诗

翻译

细雨过后天气转凉,微风拂面心情渐佳。
清澈的池水能洗去内心的烦躁,鲜艳的花朵让醉眼看得分外妖娆。
紫色的竹子在岷山的山崖间悄然生长,山丹花努力媲美洛阳的繁华。
我喜爱这宁静的环境,对于闲适的官员来说恰到好处,申请退休后还能来这里游玩,感觉并不遥远。

注释

细雨:小雨。
寒:凉爽。
晴:晴天。
便暖:立刻变得温暖。
好风:宜人的风。
袂:衣袖。
意初佳:心情开始变好。
清池:清澈的池塘。
解洗:洗涤。
春心热:春天的烦闷心情。
红艳:鲜艳的色彩。
醉眼花:让人眼花缭乱。
紫竹:紫色的竹子。
暗生:悄悄生长。
岷岫:岷山的山峰。
笋:竹笋。
山丹:一种植物,可能指山丹花。
洛人家:洛阳人家,这里比喻繁华景象。
怜渠:怜爱它。
巧与:恰好适合。
闲官:悠闲的官员。
申退:申请退休。
未觉赊:并未觉得远。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游吴氏园》。诗人通过描绘细腻的春日景象,表达了游玩的乐趣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首句“细雨作寒晴便暖”写出了春雨过后天气转暖的微妙变化,而“好风吹袂意初佳”则传达出微风拂面带来的舒适心情。接下来,“清池解洗春心热”以清池比喻内心的烦躁被春水洗涤,表达诗人内心的宁静;“红艳能添醉眼花”则描绘了花朵的鲜艳色彩令人陶醉。

诗人进一步借景抒怀,紫竹象征坚韧,来自岷山的笋暗示着生机勃勃,而“山丹强比洛人家”将山丹花与洛阳牡丹相提并论,赞美其美丽。最后两句“怜渠巧与闲官便,申退来游未觉赊”,表达了诗人对园林主人的羡慕,因为这里的美景恰好适合他的闲暇时光,即使退休后前来游玩也觉得时间并未虚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语言清新,意境优美,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闲适态度。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游金山寄扬州鲜于子骏从事邵光

扬州望金山,隐隐大如幞。

朅来长江上,孤高二千尺。

僧居厌山小,面面贴苍石。

虚楼三百间,正压江潮白。

清风敛霁雾,晓日曜金碧。

直侵鱼龙居,似得鬼神役。

我行有程度,欲去空自惜。

风吹渡江水,山僧午方食。

波澜洗我心,笋蕨饱我腹。

平生足游衍,壮观此云极。

铁瓮本谁安,海门复谁植。

东南递隐见,遥与此山匹。

兹游几不遂,深愧幕府客。

归时日已莫,正值江月黑。

顾视天水并,坐恐星斗湿。

使君何时罢,登览不可失。

形式: 古风

游城西集庆园

送客城西客已远,归路北池接南苑。

冰澌片断水光浮,柳线和柔风力软。

缭墙朱户谁家园,流水平畦春日浅。

禁河分溜一池足,洛圃移花百金贱。

飞甍斤斧声未绝,翠柏栽培影初遍。

傍人笑指高台处,前年适见荒榛满。

金钱力夺天地功,岁月未多风物换。

人生富贵无不成,都门坐置山林观。

暖风迟日时一到,早出莫归应未晚。

主人最贵稀出城,长使憧憧路人看。

形式: 古风

游钟山

江南四月如三伏,北望钟山万松碧。

杖藜试上宝公龛,众壑秋声起相袭。

青峰回抱石城小,白练前横大江直。

石梯南下府城闉,松径东蟠转山谷。

乔林无风声如雨,时见游僧石上息。

行穷碧涧一庵岩,坐弄清泉八功德。

归寻晚饭众山底,困卧定林依石壁。

朝游不知涧谷远,莫归但觉穿双屐。

老僧一身泉上住,十年扫尽人间迹。

客到惟烧柏子香,晨饥坐待山前粥。

丈夫济时诚妄语,白首居山本良策。

茹蔬饭糗何足道,纯灰洗心聊自涤。

失身处世足愆尤,愧尔山僧少忧责。

形式: 古风

游太山四首(其二)四禅寺

山蹊容车箱,深入遂有得。

古寺依岩根,连峰转相揖。

樵苏草木尽,佛事亦萧瑟。

居僧麋鹿人,对客但羞涩。

双碑立风雨,八分存法则。

云昔义靖师,万里穷西域。

《华严》具多纸,归来手亲译。

蜕骨俨未移,至今存石室。

遗文尽法界,广大包万亿。

变化浩难名,丹青画京邑。

粲然共一理,眩晃莫能识。

末法渐衰微,徒使真人泣。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