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钟山

江南四月如三伏,北望钟山万松碧。

杖藜试上宝公龛,众壑秋声起相袭。

青峰回抱石城小,白练前横大江直。

石梯南下府城闉,松径东蟠转山谷。

乔林无风声如雨,时见游僧石上息。

行穷碧涧一庵岩,坐弄清泉八功德。

归寻晚饭众山底,困卧定林依石壁。

朝游不知涧谷远,莫归但觉穿双屐。

老僧一身泉上住,十年扫尽人间迹。

客到惟烧柏子香,晨饥坐待山前粥。

丈夫济时诚妄语,白首居山本良策。

茹蔬饭糗何足道,纯灰洗心聊自涤。

失身处世足愆尤,愧尔山僧少忧责。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游钟山》,描绘了江南四月时节作者游览钟山的所见所感。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将钟山的秀美景色与个人心境相结合,展现出一幅清新自然的画面。

首句“江南四月如三伏”,形象地写出江南的夏季酷热,而钟山却依然保持着翠绿的松色,形成鲜明对比。接着,“杖藜试上宝公龛”描绘了诗人漫步山间的闲适,听到“众壑秋声起相袭”,秋意虽未至,但山中的幽静已让人心生凉意。

“青峰回抱石城小,白练前横大江直”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山势比作青峰环绕的小城,江水则如白练横贯,展现了钟山的壮丽景色。随后,诗人沿着石梯南下,穿过松径,深入山谷,感受着山中宁静与禅意。

“乔林无风声如雨,时见游僧石上息”描绘了山中寂静,只有风吹过乔木发出如雨的声音,偶尔可见僧人在石上打坐休息。诗人游至碧涧庵岩,享受着清泉洗涤心灵的宁静。

最后,诗人感慨人生,认为在乱世中难有作为,而在山中隐居却是明智的选择。他赞美山僧的淡泊生活,表示自己愿意像他们一样洗净尘世烦恼。整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体现了苏辙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游太山四首(其二)四禅寺

山蹊容车箱,深入遂有得。

古寺依岩根,连峰转相揖。

樵苏草木尽,佛事亦萧瑟。

居僧麋鹿人,对客但羞涩。

双碑立风雨,八分存法则。

云昔义靖师,万里穷西域。

《华严》具多纸,归来手亲译。

蜕骨俨未移,至今存石室。

遗文尽法界,广大包万亿。

变化浩难名,丹青画京邑。

粲然共一理,眩晃莫能识。

末法渐衰微,徒使真人泣。

形式: 古风

游太山四首(其一)初入南山

自我来济南,经年未尝出。

不知西城外,有路通石壁。

初行涧谷浅,渐远峰峦积。

翠屏互舒卷,耕耨随攲侧。

云木散山阿,逆旅时百室。

兹人谓川路,此意属行客。

久游自多念,忽误向所历。

嘉陵万壑底,栈道百回屈。

崖巘递峥嵘,征夫时出没。

行李虽云艰,幽邃亦已剧。

坐缘斗升米,被此尘土厄。

何年道褒斜,长啸理轻策。

形式: 古风

游景仁东园

新春甫惊蛰,草木犹未知。

高人静无事,颇怪春来迟。

肩舆出东郊,轻裘试朝曦。

百草招生意,乔松解寒姿。

尺书招友生,冠盖溢通逵。

人生瞬息间,幸此休暇时。

浊酒瀹浮蚁,嘉蔬荐柔荑。

春来莫嫌早,春去恐莫追。

公卿多王事,田野遂我私。

松筠自拥蔽,里巷得游嬉。

邻家并侯伯,朱门掩芳菲。

畦花被锦绣,庭桧森旌旗。

华堂绚金碧,叠观凝烟霏。

彷佛象宫禁,萧条远喧卑。

徐行日一至,何异己有之。

都城闭门早,众客纷将归。

垂杨返照下,归骑红尘飞。

但卜永日欢,未与清夜期。

人散众嚣绝,庭光星斗垂。

安眠万物外,高世良在兹。

形式: 古风

湖阴曲

老虎穴中卧,猎夫不敢窥。

骅骝服箱骖盗骊,巡城三匝漫不知。

帐中昼梦日绕壁,惊起知是黄须儿。

马鞭七宝留道左,猛士徘徊不能过。

遗矢如冰去已遥,明日神兵下赤霄。

荒城至今人不住,狐兔惊走风萧萧。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