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翻译

渭水萦绕着秦关曲折地东流,黄麓山环抱着汉宫长年依旧。
皇辇远出千重宫门夹道杨柳,阁道回看上林百花恰似锦绣。
帝城高耸入云的是凤阁凤楼,春雨润泽千家树木美不胜收。
为了把住春光时令出巡民忧,不是因为玩赏春光驾车逛游!

注释

渭水:即渭河,黄河最大支流,在陕西中部。
秦塞:犹秦野。
塞:一作“甸”。
这一带古时本为秦地。
黄山:黄麓山,在今陕西兴平县北。
汉宫:也指唐宫。
銮舆 :皇帝的乘舆。
迥出:远出。
千门:指宫内的重重门户。
此句意谓銮舆穿过垂柳夹道的重重宫门而出。
上苑:泛指皇家的园林。
双凤阙:汉代建章宫有凤阙,这里泛指皇宫中的楼观。
阙:宫门前的望楼。
阳气:指春气。
宸游:指皇帝出游。
宸:北辰所居,借指皇帝居处,后又引伸为帝王的代称。
物华:美好的景物。
后两句意谓,皇帝本为乘此顺应时令,随阳气而宣导万物,并非只为赏玩美景。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游宴图景。诗人以精细的笔触,勾勒出一番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渭水自萦秦塞曲"一句,通过对渭水流经秦地边关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游历的起点,同时也映衬出了秦朝古迹的遗存与时光的变迁。"黄山旧绕汉宫斜"则是由远及近,由宏观转向细致,进一步加深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空间的层次感。

"銮舆迥出千门柳"中,銮舆即帝王车驾,千门柳则是皇宫之景。诗人通过这一描写,不仅展现了车马缓缓驶出、柳絮飞扬的生动画面,也暗示了君主或高官游宴的奢华与尊贵。

"阁道回看上苑花"一句,更进一步深入了皇家园囿之中,诗人在此回望,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这里的“阁道”和“上苑花”,既是对景物的具体描写,也象征着高远与美好。

"云里帝城双凤阙",则是通过对帝都风光的描绘,营造出一片仙境般的意境。双凤阙寓意高贵和祥瑞,而云里的帝城,则更添几分神秘与超凡脱俗。

"雨中春树万人家"这一句,转而写景,通过细雨中的春日树木及隐现于其中的万户千家,表现了诗人对平民生活的关注和喜爱,以及对生机勃勃自然界的热爱。

最后两句“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顺应自然、遵循时令之美好与淡泊名利的态度。这里的“阳气”、“时令”,象征着生命力与季节变迁,而“不是宸游玩物华”则明确指出,这次游宴并非寻常贵族游乐所为,而是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古迹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超脱物外、与自然合一的审美情趣,以及对于生命真谛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382)

王维(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任太乐丞。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名和字的由来。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字:摩诘
  • 籍贯: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
  • 生卒年:721年

相关古诗词

奉和圣制赐史供奉曲江宴应制

侍从有邹枚,琼筵就水开。

言陪柏梁宴,新下建章来。

对酒山河满,移舟草树回。

天文同丽日,驻景惜行杯。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奉和杨驸马六郎秋夜即事

高楼月似霜,秋夜郁金堂。

对坐弹卢女,同看舞凤凰。

少儿多送酒,小玉更焚香。

结束平阳骑,明朝入建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苑舍人能书梵字兼达梵音皆曲尽其妙戏为之赠

名儒待诏满公车,才子为郎典石渠。

莲花法藏心悬悟,贝叶经文手自书。

楚词共许胜扬马,梵字何人辨鲁鱼。

故旧相望在三事,愿君莫厌承明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