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刘司马失子二首(其二)

死生难得似东门,泪眼逢春转觉昏。

顿悟要从迷处得,浮生须著梦中论。

雪迎炽炭愁方却,月近顽云势易吞。

嬴博有封那复记,庭前苦竹已生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鏊所作的《和刘司马失子二首(其二)》。诗中以深沉的情感描绘了对生命无常与世事变迁的感慨。

首联“死生难得似东门,泪眼逢春转觉昏。”以东门为喻,表达了生命的珍贵与短暂,即使在春天,泪水模糊了视线,也让人感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奈。这里通过对比春日的生机与个人情感的沉重,展现了生命与自然之间的反差。

颔联“顿悟要从迷处得,浮生须著梦中论。”揭示了人生的智慧与理解往往来自于对困惑与迷茫的深刻洞察。在变幻莫测的生活中,人们需要借助梦境来探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暗示了人在面对现实的无力时,寻求内心深处的平静与启示。

颈联“雪迎炽炭愁方却,月近顽云势易吞。”描绘了一幅冬夜景象,雪花与炽热的炭火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寒冷与温暖、绝望与希望的交织。月亮逼近顽固的乌云,预示着困难与挑战即将被克服,隐含着对困境中寻找光明的期待。

尾联“嬴博有封那复记,庭前苦竹已生孙。”以历史上的嬴博之战为例,指出那些曾经辉煌的历史事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被人遗忘。同时,庭前的苦竹已经长出了新的竹笋,寓意着新生与希望,即使经历了风雨,生命依然能够顽强地生长与繁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生死、智慧、自然、历史等多个层面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感悟以及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收录诗词(859)

王鏊(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文学家。晚号拙叟,学者称震泽先生,汉族。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编修,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博学有识鉴,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

  • 字:济之
  • 号:守溪
  •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
  • 生卒年:1450—1524

相关古诗词

壬戌九月

季秋甫强半,霜降才应律。

顽阴十日间,陡觉寒惨慄。

填然忽惊雷,百虫破新蛰。

雷声甫尔收,雪势陡然急。

霏微晓方晴,淅沥暮仍密。

吾闻阴阳交,寒暑不相入。

如何冬夏令,并在秋之日。

得非人事乖,无乃化工忒。

巫咸去已远,那辨凶与吉。

形式: 古风

秋日斋居值雨已而大雪呈韩亚卿二首(其一)

玄冥敚秋令,穷阴黯如积。

厢房三日斋,正值霖霪迫。

谁将千万愁,化作日夜滴。

晨厨无炊烟,昼枕多警席。

檐花添霏微,庭草恣狼籍。

亦知官曹尊,咫尺千里隔。

仍闻穷檐下,无复四壁立。

人事岂偶然,天意亦难识。

惟应伫高谈,庶用破愁寂。

形式: 古风

秋日斋居值雨已而大雪呈韩亚卿二首(其二)

愁霖何富晴,怪雪忽已积。

狂飞九月晦,无乃太急迫。

宁当大庭贺,终作虚檐滴。

不知堆为盐,但未大于席。

为祥或为灾,众口纷籍籍。

已闻半月前,何论一日隔。

愁吟欲附火,块坐惟面壁。

得无袁安僵,除是张华识。

饱食亦已多,敢恨斋房寂。

形式: 古风

韩见和复次韵

官曹苦鲜悰,簿领纷然积。

不有同心人,窘然坐拘迫。

泠泠朱丝弦,韵写秋泉滴。

早朝行连裾,暮衙语对席。

新诗每见投,古淡似张籍。

推诚两相予,心肺无间隔。

君如千丈松,独立万仞壁。

而我独何为,一旦为旧识。

尚有少堪疑,扬雄太岑寂。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