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空碧于水,那得片云飞。

映日成丹凤,随风变白衣。

去来皆绝迹,隐显两忘机。

天理谁能测,终然何所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翻译

天空清澈如水,怎么容得下一片云彩飞翔。
阳光照耀下,云朵变幻出丹凤的形状,随风又化作洁白之态。
来去无踪,既不显现也不隐藏,不露心机。
自然法则深奥难测,最终会归向何处呢?

注释

晴空:晴朗的天空。
碧于水:比水还要清澈。
那得:怎能有。
映日:反射阳光。
丹凤:红色的凤凰,象征吉祥。
白衣:白色的云朵。
去来:来去。
绝迹:踪迹全无。
隐显:隐藏和显现。
忘机:不存机心。
天理:自然法则。
测:测量,理解。
终然:最终。
何所归:归向何处。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风光图景,同时也蕴含了深邃的哲理。"晴空碧于水,那得片云飞"两句,以鲜明的笔触勾勒出一派宁静清澈的天地之美,那片云在蓝天白云间自由翱翔,仿佛象征着诗人心境的自在与超脱。

接着“映日成丹凤,随风变白衣”两句,更进一步展现了自然界中光影变化的美妙。阳光下的云彩如同神话中的丹凤,变化莫测;而“随风变白衣”则给人以飘逸出尘世的感觉。

"去来皆绝迹,隐显两忘机"这两句透露出诗人对于时间流转、事物生灭的深刻体会。无论是往昔岁月的足迹,还是今朝光景的变迁,都如同过眼云烟,一去不复返。而“隐显两忘机”则暗示了诗人对于世事变化的淡然与豁达。

最后,“天理谁能测,终然何所归”两句,更是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意义和宇宙真谛的追问。面对浩瀚如海的人生和宇宙,人类的智慧显得如此渺小,而“终然何所归”则是在探讨生命的归宿与目的。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以其清新脱俗的意象赢得读者的心,还以其深邃的哲理思考引发人们对于自然、生命、宇宙的深层次思考。

收录诗词(1260)

司马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 字:君实
  • 号:迂叟
  • 籍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
  • 生卒年:1019年11月17日-1086年

相关古诗词

今古路

出门道路多,纵横不可测。

我今欲远行,须问曾行客。

徐徐逢路人,借问青松侧。

客曰今何往,答之游京国。

客乃指要路,而言行有益。

古路虽大道,不如今路直。

但行今人路,犹如假羽翼。

彼客别我去,独自踌躇立。

为见今古路,信乃无差忒。

今路足轮蹄,古路多荆棘。

欲行今人路,恐背古人迹。

欲行古人路,今人笑迂僻。

又拟不出门,奈何饥寒逼。

哀哀此时路,悠悠苍天色。

不避今人嫌,路须行古陌。

古陌虽然远,且保无蹶失。

勉哉自勉哉,前去难云适。

不获见杨朱,万古凝愁魄。

形式: 古风

介甫巫山高命光属和勉率成篇真不知量

巫山高,巫山之高高不极。

寒江西来曳练长,群峰森罗十二戟。

清狖悲号裂翠崖,老蛟怒斗摧丹壁。

轻生重利三巴客,一叶直冲高浪白。

船头吟啸坐自如,仰视长天不盈尺。

丛祠象设俨山椒,巫祝纷纷非一朝。

云是高唐神女之所处,至今暮雨常萧萧。

我闻神理明且直,兴亡唯观恶与德。

安肯来从楚国君,凭依梦寐为淫昏。

襄王之心自荒惑,引领日望阳台云。

独不思怀王西行不复返,甲光照地屯秦军。

蚕食黔中下荆门,陵园宗庙皆烧焚。

社稷飘零不复存,嗟嗟若敖鼢冒时,筚路蓝缕皆辛勤。

形式: 古风

从始平公城西大阅

沧溟浴日照春台,组练光中玉帐开。

汾水腾凌金鼓震,西山宛转旆旌回。

逍遥静散晴空雨,叱咤横飞迥野雷。

坐镇四夷真汉相,武侯空复道英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友人楚孟德过余纵言及神仙余谓之无孟德谓之有伊人也非诞妄者盖有以知之矣然余俗士终疑之故作游仙曲五章以佐戏笑云(其五)

柂师知子能操舟,稳过茫茫沧海流。

白浪驾天千万里,真令挂骨长鲸齿。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