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万派同源,三教一舌。咄者尊慈,弄巧成拙。
这首诗简洁明快,体现了禅宗的特色。"万派同源"象征着世间各种流派和信仰最终都源自同一根本,强调了统一性和普世性。"三教一舌"则进一步指出儒、释、道三家思想在智慧的传达上可以共通,用同一语言表达。
"咄者尊慈"中的"咄"是禅宗常用的手势或口令,表示唤醒或呵斥,这里的"尊慈"则寓意着慈悲为怀的精神,即使在教导中也充满了尊重与关爱。"弄巧成拙"则暗示了真正的智慧在于朴实无华,过于雕琢反而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强调了返璞归真的修行境界。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禅宗的语言和理念,对善慧大士进行了赞扬,表达了对其智慧和慈悲精神的敬仰,同时也寓含了对修行者的教诲。
不详
俗姓陈。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
枕石苔生,崖藤影绿。天书促行,芋子未熟。
石林冰冷,粪火芋香。深拨浅得,滋味最长。
水庵室里争锋,一掌打得耳聋。
从兹唤钟作瓮,灭却杨岐正宗。
自谓水庵可入,却言不识中峰。
沩山若无后语,尽自包裹得去。
其奈用处太过,以致栓索俱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