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诗

七窍不可凿,庄生有寓言。

今子充两耳,庶几保混元。

至人不蔽物,反听浚心源。

心源归湛寂,塞兑严篱藩。

尚嫌两目明,浅见辨风幡。

务光传七寸,老子誇三门。

究其司聪者,在乎谷神存。

恶声自不至,懒洗宁聒喧。

机心亦弗动,讵复劳属垣?

有感泪斯下,触处非啼猿。

有歌还鼓缶,热时非酒烦。

完彼清净田,渐以清六根。

慎勿以药治,决牖令神昏。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鉴赏

这首诗《耳聋诗》由清代诗人张培基所作,通过探讨耳聋这一现象,引申出对心灵修养和内在平静的深刻思考。

诗中首先提到“七窍不可凿”,借用庄子寓言中的思想,强调了自然与人为干预之间的界限。接着,诗人指出“今子充两耳”,意在提醒人们不要过度依赖感官,而应追求内心的纯净与和谐。“庶几保混元”则表达了保持原始本真状态的愿望。

“至人不蔽物,反听浚心源”表明了至高境界的人不会被外物所遮蔽,而是通过内心深处的倾听来理解世界。接下来,“心源归湛寂,塞兑严篱藩”描绘了一种内心宁静的状态,强调了自我封闭与保护的重要性。

诗人进一步探讨了视觉与听觉的作用,认为“尚嫌两目明,浅见辨风幡”过于依赖感官,容易陷入表象的纷扰之中。他引用了“务光传七寸,老子誇三门”的典故,强调了内在智慧的重要性,即“究其司聪者,在乎谷神存”。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内在情感与表达方式的思考:“有感泪斯下,触处非啼猿。有歌还鼓缶,热时非酒烦。”这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如何在复杂环境中保持自我、找到内心平静的一种探索。他倡导通过“完彼清净田,渐以清六根”来净化心灵,最终达到“慎勿以药治,决牖令神昏”的境界,即避免过度依赖外在手段,保持心灵的清明与自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耳聋这一现象的隐喻,深入探讨了心灵修养、内在平静以及如何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自我等问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

收录诗词(1)

张培基(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春夜都门怀人诗十七章(其一)

我心苦不多,有怀难遍给。

缄耳谢惊霆,谁来破幽蛰?

故人敦夙欢,结交重车笠。

星散天无垠,河光暗空挹。

蒸蒸木向荣,中有露声歙。

悄焉霏吾衿,萦之泪痕湿。

彼美不可邀,榛苓眷山隰。

非无新相知,末由慰怏悒。

形式: 古风 押[缉]韵

蜀山渡

移舟泊纡岸,散步循平矶。

荒林隐茅屋,势与陂涧欹。

吠犬向人踔,篱荭含晓滋。

少憩坐临槛,材姥蓬发炊。

索茗苦味涩,渴甚焉敢辞?

所幸足遐领,翛爽皆生机。

层峦豁遥黛,朗朗如列眉。

水阴上微歙,木蔼深难窥。

回帆影倏动,孤鸟惊高飞。

嗟余海滨士,频年中道驰。

浮瓠信无定,托萍忽在兹。

尘心局幽侧,愧与江湖期。

形式: 古风

空山

空山风夜起,众籁战虚声。

大气自摩荡,我怀相拒迎。

难呼群梦觉,谁使不平鸣?

独立探元化,苍云满太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送郑明经乔迁之山左二章(其一)

无端橐笔走他乡,消尽雄心两鬓霜。

豪辨惊人原是郦,暮年作客总怜王。

天边白雁愁秋雨,眼底黄河送夕阳。

倘向五峰寻旧碣,未须交臂失灵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