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六十二首(其一)

騄骥资鞭策,兰蕙伫熏风。

至理信难见,非人孰可通。

输心仰圆寂,莹晒入玄中。

总辔超三有,抟飞上四空。

簪缨犹忽梦,财利若尘蒙。

高揖谢时俗,萧洒出烦笼。

形式: 偈颂 押[东]韵

鉴赏

这首诗以“騄骥”和“兰蕙”为引子,巧妙地将自然界的两种典型形象与人生哲理相融合,表达了诗人对至理的追求以及超越世俗的决心。

“騄骥资鞭策,兰蕙伫熏风”,开篇即以“騄骥”(良马)和“兰蕙”(香草)象征着卓越的才能和高洁的品质,需要外在的引导和内在的熏陶,暗示了个人成长与环境、教育的关系。

“至理信难见,非人孰可通”,接着点明追求真理的艰难,强调非通过人的智慧与努力不可达成,暗含了对知识、道德修养的重视。

“输心仰圆寂,莹晒入玄中”,“圆寂”多指佛教中的涅槃境界,这里用来形容心灵的纯净与升华,通过内心的修炼达到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莹晒入玄中”则进一步描绘了心灵净化的过程,仿佛在光明中深入到宇宙的奥秘之中。

“总辔超三有,抟飞上四空”,“三有”指的是人间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现象,“四空”则是佛教中的四大空性,意味着超越生死轮回,达到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

“簪缨犹忽梦,财利若尘蒙”,这两句通过对比,指出世俗的名利地位如同梦境般虚幻,而真正的价值在于精神的追求与内心的平静。

“高揖谢时俗,萧洒出烦笼”,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决绝态度,选择远离尘嚣,追求一种自由自在、超脱世俗的生活方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真谛的探索与追求,以及对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收录诗词(62)

道世(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颂六十二首(其二)

遗身八万塔,宝饰高百丈。

仪凤异灵鸟,金盘代佛掌。

积拱承雕月,高檐挂树网。

宝地若池沙,风铃如积响。

刻削生千变,丹青图万像。

烟霞时出没,神仙乍来往。

晨雾半层生,飞幡接云上。

游霓不敢息,翔鹍讵能仰。

福地下金绳,天报岂虚枉。

愿假舟航末,彼岸谁云广?

形式: 偈颂 押[养]韵

颂六十二首(其三)

牧杖信为急,调弦贵不奢。

腾猿安可制,逸马本难罝。

驱驰习声色,冠盖竞豪华。

既入王孙第,还向季伦家。

静心澄业累,省念勖身瑕。

庶兹凭七觉,时用免三邪。

形式: 偈颂 押[麻]韵

颂六十二首(其四)

三山羽化竟无成,五热殷忧徒自萦。

并入繁笼处尘馆,何如寂虑出危城。

镜智圆规光且净,月行驰轮皎复晴。

侧径崎岖尔回辙,通庄达老岂同征。

形式: 偈颂 押[庚]韵

颂六十二首(其五)

玄亮吐清气,神响彻幽笼。

登台发春咏,高兴避希踪。

乘虚感灵觉,鱼山振思童。

摹写天歌梵,冀布法音同。

哀婉故不下,飘扬数仞中。

比丘歌声呗,人畜振心钟。

斯由畅玄句,即感雁游空。

神朝发筌悟,豁尔自灵通。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