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梵志的作品,名为《诗并序(其六十四)》。它以一种直白而深刻的笔触,探讨了生死轮回的主题。
诗中开篇“无常元不避,叶到即须行”,点明了生命的无常性,无论是谁,都无法逃脱生死的规律。接下来的“从作七尺影,俱坟一丈坑”形象地描绘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从一个七尺之躯逐渐归于尘土,化为一丈深的墓坑。这种描述既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短暂,也暗示了死亡的必然性。
“妻儿啼哭送,鬼子唱歌迎”这一句,通过对比生者与死者在离世时的不同反应,进一步强调了生死的界限。妻儿的哭泣是对逝者的哀悼,而“鬼子唱歌迎”则可能象征着死者在另一个世界找到了安宁或解脱,或是对死亡的一种超脱态度。
最后,“故来皆有死,何必得如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他认为,既然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那么在生时追求的种种快乐与痛苦,最终都将化为虚无。因此,没有必要过分执着于生命中的得失,应该以一种更加豁达和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探讨了生死轮回的哲理,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体现了王梵志独特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