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报本简长老

比泛苕溪来,初逢卞山雨。

雨收精舍出,喜与高僧语。

门临水若鉴,万象皆可睹。

清净欲谁邻,野莲无处所。

形式: 古风

翻译

比起泛舟苕溪,初次遇见卞山的雨。
雨停后,我走出清净的僧舍,欢喜地与高僧交谈。
僧舍门口临近水面如镜,万物尽收眼底。
如此清静之地,想和谁做邻居呢?野外的莲花都找不到踪迹。

注释

比:比较。
泛:泛舟。
苕溪:浙江的一条河流。
初逢:初次遇到。
卞山:可能指代一座山。
雨:雨水。
雨收:雨停。
精舍:僧人居住的清净地方。
高僧:德高望重的僧人。
语:交谈。
门临:门边靠近。
水若鉴:形容水面平静如镜。
万象:一切景象。
清净:清静无杂。
欲谁邻:想找什么样的邻居。
野莲:野生的莲花。
无处所:找不到踪迹。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访报本简长老》,描绘了诗人访问报本简长老时的情景。首句“比泛苕溪来”,表达了诗人之前可能在苕溪泛舟,此次来访则有所不同。接着,“初逢卞山雨”暗示了雨后的清新氛围,为遇见长老增添了诗意。

“雨收精舍出,喜与高僧语”描绘了雨后报本简长老从禅寺中走出,诗人得以交谈的喜悦。这里体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对与智者交流的期待。“门临水若鉴,万象皆可睹”运用比喻,形容寺庙环境清幽,如镜面般映照万物,反映出诗人对禅境的赞赏。

最后两句“清净欲谁邻,野莲无处所”表达了诗人对于如此宁静环境的向往,以及对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禅意生活的追求。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禅修生活的敬仰和对心灵净化的向往。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达观禅师昙颖住隐静兰若或言自此猕猴散走不来颖尝哂曰吾知是山枇杷为多始至也未实故其去将实也必群集后果然颖恶乎俗之好异恐传以为人惑欲予咏而播之

隐静山中寺,猕猴往往过。

导师归以去,卢橘熟还多。

禅地宁求悕,居人切莫讹。

未尝嫌此物,任挂古松柯。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过小石潭

树老石连潭,潭深烟翠入。

群鱼石下游,独鸟潭上立。

泉暖草长绿,山高风自急。

徘徊兴不穷,苔屐云沾湿。

形式: 古风 押[缉]韵

过开封古城

荒城临残日,鸡犬三四家。

岂复古阡陌,但问新桑麻。

颓垣下多穴,所窟狐与蛇。

汉兵堕铜镞,青血为土花。

形式: 古风 押[麻]韵

过扬州参政宋谏议遗白鹅

曾游凤池上,曾食凤池萍。

乞与江湖去,将期养素翎。

不同王逸少,辛苦写黄庭。

形式: 古风 押[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