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观禅师昙颖住隐静兰若或言自此猕猴散走不来颖尝哂曰吾知是山枇杷为多始至也未实故其去将实也必群集后果然颖恶乎俗之好异恐传以为人惑欲予咏而播之

隐静山中寺,猕猴往往过。

导师归以去,卢橘熟还多。

禅地宁求悕,居人切莫讹。

未尝嫌此物,任挂古松柯。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翻译

深藏在寂静山中的寺庙,猕猴常常出没。
导师归隐后离去,这里的卢橘已经熟透了很多。
修行之地无需寻求打扰,居民们切记不要扰乱。
我从不嫌弃这些猕猴,任它们挂在古老的松树枝头。

注释

山中寺:隐藏在深山之中的寺庙。
猕猴:一种常见的猴子。
往往:常常。
导师:指修行的导师。
归以去:归隐后离开。
卢橘:一种岭南特产水果。
禅地:修行的场所。
悕:寻求,打扰。
居人:居住在这里的人。
讹:扰乱,错误。
此物:指猕猴。
古松柯:古老的松树树枝。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中寺庙的宁静景象,以及与之相伴的自然生态。"隐静山中寺,猕猴往往过",诗人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寺庙深藏于山林之中,猕猴时常出没的生动画面,展现出山寺的幽静和自然的和谐。

"导师归以去,卢橘熟还多",暗示了僧侣们按时作息,而当卢橘(一种水果)成熟时,数量众多,体现了季节的更迭和生活的富饶。诗人通过这些细节,寓含了对僧侣们平静生活的赞美。

"禅地宁求悕,居人切莫讹",表达了达观禅师昙颖对于修行的态度,他不追求外在的奇异之事,强调内心的平静和真实。同时,他也提醒人们不要轻易相信流言,保持理智。

"未尝嫌此物,任挂古松柯",表明昙颖并不排斥猕猴的存在,反而欣赏它们的生活习性,任由它们在古松上栖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整首诗以平易近人的语言,展现了山寺生活的日常和禅师的淡泊心境,同时也寓含了对世俗好奇心态的反思,具有一定的哲理意味。梅尧臣作为宋代诗人,以其细腻的观察和深沉的思考,赋予了这首诗独特的韵味。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过小石潭

树老石连潭,潭深烟翠入。

群鱼石下游,独鸟潭上立。

泉暖草长绿,山高风自急。

徘徊兴不穷,苔屐云沾湿。

形式: 古风 押[缉]韵

过开封古城

荒城临残日,鸡犬三四家。

岂复古阡陌,但问新桑麻。

颓垣下多穴,所窟狐与蛇。

汉兵堕铜镞,青血为土花。

形式: 古风 押[麻]韵

过扬州参政宋谏议遗白鹅

曾游凤池上,曾食凤池萍。

乞与江湖去,将期养素翎。

不同王逸少,辛苦写黄庭。

形式: 古风 押[青]韵

过青阳驿使风

天应怜逆旅,乞与顺风初。

不假卒添力,任从帆自疏。

燕搀舟尾健,鹢漱水花馀。

会与王都近,何须问疾徐。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