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韵和正仲重台梅花

芳梅何茜茜,素叶吐层层。

近腊寒犹劲,先春气已承。

冷香传去远,静艳密还增。

有意常欺雪,无功合镂冰。

早烟笼玉暖,冻雨浴脂凝。

汉女新妆薄,燕姬瘦骨棱。

压枝唯恐折,簇萼似难胜。

神物终来护,江乡未解矜。

独奇心岂欲,寄远客何曾。

不见黄鹂度,宁防粉蝶凌。

月光临更好,溪水照偏能。

画轴开云雾,宫刀剪綵缯。

都无笔可衒,莫信巧堪凭。

丹杏尘多杂,夭桃俗所称。

故林尝渴望,大庾更愁登。

重和阳春曲,声辞猥愧仍。

形式: 排律 押[蒸]韵

翻译

芬芳的梅花多么鲜艳,洁白的叶片一层层吐露。
临近腊月,寒意依然强烈,但它已预示着春天的气息。
冷冽的香气飘散远方,静谧的美丽更加深沉。
它有意与白雪争艳,却无需雕琢便如冰晶般剔透。
晨雾轻笼,如玉般温暖;冻雨洗过,花瓣凝脂般晶莹。
汉代女子的新妆淡雅,燕姬的身姿清瘦如骨。
梅花压弯枝头,生怕折断,密集的花蕾仿佛难以承受。
神灵般的梅花终会得到保护,但江乡的人们还不懂得欣赏。
它的独特魅力并非出于炫耀,而是寄予远方的游子。
不担心黄鹂飞过,也不怕粉蝶侵扰。
月光洒下,景色更佳,溪水映照,梅花更显娇艳。
如同画卷展开云雾,宫刀裁剪出美丽的图案。
没有笔墨可以描绘,不必相信技巧能完全展现。
红梅混杂尘土,虽常见,但桃树因其艳丽而受人称赞。
我曾在故乡深深期盼,但在大庾岭上又担忧攀登。
再次唱起阳春曲,词句谦逊,心中满是忧虑。

注释

茜茜:形容颜色鲜艳。
素叶:指白色或未染色的叶子。
近腊:接近腊月。
承:接续,承继。
冷香:寒冷中的香气。
玉暖:如玉般温润。
大庾:地名,古代岭南地区。
猥愧:谦逊,感到惭愧。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依韵和正仲重台梅花》,通过对梅花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诗人以“芳梅”开头,赞美梅花洁白如玉,花瓣层次分明,即使在寒冬腊月,依然傲立风雪中,透露出早春的气息。梅花的冷香飘散远方,静谧而艳丽,仿佛有意与冰雪抗争,其姿态比冰雪更胜一筹。

诗人进一步通过比喻,将梅花比作汉女的新妆和燕姬的清瘦,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梅花的娇美。压枝的梅花怕被折断,花蕊密集如难以承受之重,显示出梅花的坚韧。诗人感叹神物般的梅花会得到自然的保护,但江乡的人们可能并未充分欣赏其价值。

梅花的美不仅在于视觉,也在于其内在精神,它不求人知,不媚俗,如同黄鹂飞过而不引人注目,防范粉蝶的侵扰。月光下的梅花更显清雅,溪水映照则增添了几分灵动。诗人以画轴和宫刀为喻,赞叹梅花的自然之美,认为无法用笔墨或技巧完全描绘。

诗中提到丹杏尘杂和夭桃俗誉,对比之下,梅花显得更为独特和高洁。诗人表达了对梅花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梅花在大庾岭上独自开放的忧虑。最后,诗人表示要再次唱和阳春曲,但言语间流露出谦逊,认为自己的赞美仍不足以表达梅花的全部风采。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充分展示了梅尧臣对梅花的深深喜爱和敬仰。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依韵和永叔雪后见寄兼云自尹家兄弟及几道散后子聪下县久不得归颇有离索之叹

常欲登芒岭,无由见洛桥。

雪飞关戍迥,人忆剡溪遥。

广隰嘶征雁,长河起怒飙。

遽言欢友散,能使去魂销。

晚日穷幽蔼,愁云暝泬寥。

纵令佳约在,载酒定何邀。

形式: 排律 押[萧]韵

依韵和刘原甫见寄

忆昔游临汝,于时太守贤。

山寻顺风处,城得豢龙迁。

民颈累累大,池荷一一圆。

周碑嗟缺矣,少室望崭然。

羸马居人后,归禽落我先。

事还如响答,老去若波旋。

赋分都应定,元功岂得偏。

不须天以问,自可鉴于前。

王粲今方乐,边韶旧好眠。

汉官聊掷彩,梵学竞通禅。

语道滔滔是,论情往往牵。

平生二三友,南睇不胜悁。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依韵和许发运真州东园新成

疏凿近东城,萧森万物荣。

美花移旧本,黄鸟发新声。

曲阁池傍起,长桥柳外横。

河浑远波涨,雨急断虹明。

云与危台接,风当广厦清。

朱鬐看自跃,翠柏种初生。

香草犹能识,山苗未得名。

南峰及西岭,常共酒杯平。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依韵和许发运游泗州草堂寺之什

入寺岂缘斋,阮公方咏怀。

心将超紫府,手欲拍洪崖。

云雾波初净,尘埃鉴已揩。

但能倾玉醑,不假列金钗。

远客归空速,千樯密自挨。

醒论时事正,醉戴野巾喎。

风俗通吴楚,清浑见汴淮。

遥知香刹外,独与赏心谐。

形式: 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