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提举挽诗(其三)

别无久近不相忘,见面虽疏意味长。

向摧梁初驰唁疏,已埋玉后送铭章。

我惭临穴诗黄鸟,儿报移阡谶白羊。

絮酒何时浇宿草,些成三赋泪沾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鉴赏

这首挽诗《陈提举挽诗(其三)》由宋代诗人林希逸所作,通过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与哀悼之情。

首句“别无久近不相忘”点明了友情或亲情的深厚,无论时间长短,情感都不会淡漠。接着“见面虽疏意味长”进一步强调了即使见面不多,但彼此之间的情感依然深厚,意味悠长。

“向摧梁初驰唁疏”描绘了在亲人去世时,亲友前来吊唁的情景,虽然言语不多,但情感真挚。“已埋玉后送铭章”则暗示了逝者已安息,人们为其立碑铭志,寄托哀思。

“我惭临穴诗黄鸟”表达了诗人面对墓穴时内心的愧疚和哀痛,仿佛连黄鸟也感受到了这份悲伤。“儿报移阡谶白羊”则描述了后辈为逝者迁移墓地,祭品中包含白羊,象征着对先人的尊敬与怀念。

最后,“絮酒何时浇宿草”表达了对逝者未来的思念,期待在某个时刻能再次祭奠。“些成三赋泪沾裳”则是诗人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哀思,泪水浸湿衣裳,形象地展现了哀悼之情的深沉与真挚。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与哀悼,以及生者与逝者之间难以割舍的情感纽带。

收录诗词(809)

林希逸(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赵通判挽诗(其一)

世守祗儒术,才优奏最频。

官终半刺史,孝事两家亲。

长葛碑仍在,甘棠爱尚新。

赵公陂上下,遥想泣遗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赵通判挽诗(其二)

碎剧更尝久,跻攀鬓已皤。

题舆嗟命啬,制锦得名多。

铭好传千载,梁摧付一窠。

书丹惭钝笔,回恻甚于苏。

形式: 五言律诗

山长陈刚父挽诗(其一)

名在江湖久,青袍鬓已霜。

苕人师凿齿,莲幕客君房。

甫为思芹去,还遭撼树伤。

清朝公道厄,埋骨竟凄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山长陈刚父挽诗(其二)

君本轻场屋,何心第太常。

吟姿如岛瘦,直性似萧刚。

已恨婵娟误,争知禅化忙。

功名虽有命,诗在莫俱亡。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