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州

击楫来江外,扬帆上旧京。

鼓声殷地起,猎火照山明。

楚尹频奔命,宛渠尚守城。

真州非赤壁,风便一临兵。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鉴赏

此诗《真州》由清代学者顾炎武所作,其笔触深沉,情感丰富,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与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首句“击楫来江外”,以“击楫”这一典故,暗喻诗人从远方归来,既有壮志未酬的感慨,又蕴含着对过往岁月的回顾。接着“扬帆上旧京”,则描绘出诗人乘风破浪,重返故都的情景,既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厚谊,也暗示了对历史的深深眷恋。

“鼓声殷地起,猎火照山明”,这两句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营造出一种热烈而壮阔的氛围。鼓声震天,猎火照亮山野,不仅渲染了战争的激烈场面,也象征着诗人内心激荡的情感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楚尹频奔命,宛渠尚守城”,这里运用了两个历史典故,分别指代楚国官员频繁奔走于战事之间,以及宛渠城的守卫者坚守阵地。通过这两个典故,诗人将个人经历与历史事件相联系,表达了对忠诚与牺牲精神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局动荡的忧虑。

最后一句“真州非赤壁,风便一临兵”,诗人巧妙地将真州与赤壁进行对比,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而真州则是诗人实际所在之地。通过这一对比,诗人表达了虽然身处不同地点,但面对的挑战与责任却同样重大,体现了他作为时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引用和生动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历史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表达了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的深刻认识。

收录诗词(407)

顾炎武(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 字:忠清
  • 籍贯: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
  • 生卒年:1613.7.15-1682.2.15

相关古诗词

太平

天门采石尚嶙峋,一代兴亡此地亲。

云拥白龙来戍垒,日随青盖落江津。

常王戈甲先登阵,花将须眉骂贼身。

犹是南京股肱郡,凭高怀往独伤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蟂矶

下接金山上小孤,一矶中立镇芜湖。

千年形势分南极,万里梯航达帝都。

岭色远浮黄屋纛,江风寒拂白头乌。

高皇事业山河在,留得奎章墨未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江上(其一)

清霜覆芦花,秋向江岸白。

青山矗江天,飞鸟去无迹。

行行独愁思,今为远行客。

晨樵水上峰,夜钓矶边石。

酌水复烹鱼,可以供日夕。

且此恣盘桓,安能守阡陌。

江风吹回波,垂钩鱼不上。

岁旱耕山田,抱瓮禾不长。

閒来走矶下,轻舟驾两桨。

何处是新洲,日入秋砧响。

闻有伐荻人,欣然愿偕往。

恐复非英流,空结千龄想。

形式: 古风

江上(其二)

江上传夕烽,直彻燕南垂。

皆言阳师来,行人又奔驰。

一鼓下南徐,遂拔都门篱。

黄旗既隼张,戈船亦鱼丽。

几令白鹭洲,化作昆明池。

于湖担壶浆,九江候旌麾。

宋义但高会,不知兵用奇。

顿甲坚城下,覆亡固其宜。

何当整六师,势如常山蛇。

一举定中原,焉用尺寸为。

天运何时开,干戈良可哀。

愿言随飞龙,一上先于台。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