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段觉归杜曲闲居

书剑南归去,山扉别几年。

苔侵岩下路,果落洞中泉。

红叶高斋雨,青萝曲槛烟。

宁知远游客,羸马太行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我带着书和剑向南归乡,与山中的居所告别已有多年。
青苔渐渐侵蚀了岩石下的小路,果实落入了山洞旁的清泉。
红叶在高高的书房外沐浴着秋雨,青藤缠绕着曲折的栏杆在烟雾中若隐若现。
有谁知道这远方的游子,正骑着瘦弱的马行走在太行山前。

注释

书剑:书和剑,象征着文武双全或学识与志向。
南归:向南方归乡。
山扉:山中的门户,指山居的家门。
别几年:离别已有多年。
苔侵:青苔侵蚀,形容久无人迹。
岩下路:岩石下方的小路。
果落:果实掉落。
洞中泉:山洞附近的泉水。
红叶:红色的树叶,常指枫叶,此处描绘秋景。
高斋:高处的书斋,也可能指心境高远的居室。
雨:秋雨,增添凄清氛围。
青萝:青色的藤蔓,如萝藦等植物。
曲槛:曲折的栏杆。
宁知:谁会知道。
远游客:远离家乡的旅行者或游子。
羸马:瘦弱的马,暗示旅途的艰辛。
太行前:太行山的前面,指行进在艰难的道路上。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作品,名为《送段觉归杜曲闲居》。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一种离别之情和对自然景色的描绘。

"书剑南归去,山扉别几年。" 这两句表达了朋友即将南行离别,且山间的关隘也许要多年才能再见。这里的“书剑”暗指文人墨客与武士的象征,而“山扉”则是山中闭塞之地的门户,这里的别离不仅是人与人的分离,也包含了人与自然环境的暂时告别。

"苔侵岩下路,果落洞中泉。"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荒凉而幽深的景象。苔藓长在岩石之下,道路被植物所覆盖,而果实则随着季节的更迭,滚落于山洞中的清泉之旁,这些都是时间流逝和自然轮回的见证。

"红叶高斋雨,青萝曲槛烟。" 这两句通过对秋景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朋友归隐生活的美好祝愿。“红叶”指的是秋天染红的树叶,“高斋”是居所之高雅,“青萝”则是藤蔓缠绕的篱笆,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一种安静、和谐的氛围。

"宁知远游客,羸马太行前。" 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对朋友未来旅程的关切以及送别之情。这里的“宁知”意味着希望或愿望,而“羸马”则是形容马匹疲惫的样子,“太行”则强调了远行的艰辛和长久。这两句传达出诗人对朋友即将踏上的漫长旅程中可能遭遇的挑战表示关心,同时也是对朋友坚持初心、不懈追求的鼓励。

整首诗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513)

许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之。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许诗误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 字:用晦(一作仲晦)
  • 籍贯: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
  • 生卒年:约791~约858

相关古诗词

送郭秀才游天台

云埋阴壑雪凝峰,半壁天台已万重。

人度碧溪疑辍棹,僧归苍岭似闻钟。

暖眠鸂鶒晴滩草,高挂猕猴暮涧松。

曾约共游今独去,赤城西面水溶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送惟素上人归新安

山空叶复落,一径下新安。

风急渡溪晚,雪晴归寺寒。

寻云策藤杖,向日倚蒲团。

宁忆西游客,劳劳歌路难。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送萧处士归缑岭别业

醉斜乌帽发如丝,曾看仙人一局棋。

宾馆有鱼为客久,乡书无雁到家迟。

缑山住近吹笙庙,湘水行逢鼓瑟祠。

今夜月明何处宿,九疑云尽碧参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送黄隐居归南海

瘴雾南边久寄家,海中来往信流槎。

林藏狒狒多残笋,树过猩猩少落花。

深洞有云龙蜕骨,半岩无草象生牙。

知君爱宿层峰顶,坐到三更见日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