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子升在明末清初时期的作品,名为《失题(其七)》。全诗以深沉的感慨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为主线,展现了诗人面对时光流逝、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时的复杂心情。
首句“淹留忽白首,慷慨思平生”,诗人感叹自己在岁月的流转中不知不觉已至老年,心中充满对过往岁月的感慨。接着,“年纪方秀发,天衢一何亨”两句,对比了青年时期的意气风发与当前生活的不如意,表达了对青春不再的惋惜之情。
“黄鹄羽初齐,裴回欲飞鸣”运用比喻手法,将自己比作展翅欲飞的黄鹄,表达了对实现个人抱负的渴望。“致身何所期,伟迹光汗青”则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于人生目标的追求,希望自己的事迹能载入史册,留下不朽的印记。
“追念古先业,扬镳抗群英”表明诗人对古代英雄的敬仰,以及自己想要超越前人的决心。“得志必济世,拂衣始辞荣”表达了诗人对于功成名就后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期待,同时也暗示了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
然而,“奈何抱此愿,时过竟无成”揭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表达了诗人对未能实现抱负的无奈与遗憾。“凤衰逢接舆,却曲伤吾行”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面对困境时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功德属已往,立言吾奚徵”则反映了诗人对于过去成就的怀念,以及对未来能否留下有意义痕迹的疑问。
最后,“端居发浩歌,空有金石声”表达了诗人虽身处宁静之中,但内心却充满了激昂的情感,如同金石之音,回荡在天地之间。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理想、历史与未来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