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读书山用陶诗露凄暄风息气清天旷明为韵赋十诗(其三)

宇宙有此山,阅世过鸟疾。

何人不此游,名姓宁复识。

兹辰世所重,前代多盛集。

柴桑有故事,□谢留俊笔。

并数孟与桓,此外谁记忆。

人生百年内,踏地皆陈迹。

独惟我辈人,兴怀念今昔。

山林与泉壤,自古长太息。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元好问在金末元初时期创作的《九日读书山用陶诗露凄暄风息气清天旷明为韵赋十诗》中的第三首。元好问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和学者,他的作品往往蕴含深沉的情感和哲理思考。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九日”(即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为背景,描绘了读书山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感悟。诗中提到“宇宙有此山”,强调了自然界的壮丽与永恒,而“阅世过鸟疾”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之快,如同飞鸟掠过天空。

接着,诗人感慨于“何人不此游,名姓宁复识”,表达了对过往游人的怀念,以及对名利的淡泊。他进一步指出,尽管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在此留下足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名字也逐渐被人遗忘。“柴桑有故事,□谢留俊笔”中的“柴桑”可能指的是陶渊明的故乡,这里借用了陶渊明的典故,表达了对古代文人雅士的敬仰。

“并数孟与桓,此外谁记忆”提到了孟子和桓公两位历史人物,通过对比,强调了对古代贤者的怀念,同时也表达了对当下社会的反思。最后,“人生百年内,踏地皆陈迹”点明了生命的短暂和世事的无常,而“独惟我辈人,兴怀念今昔”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和当代人的感慨,以及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历史人物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历史和自然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的复杂情感。

收录诗词(853)

元好问(金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九日读书山用陶诗露凄暄风息气清天旷明为韵赋十诗(其四)

往年在南都,閒閒主文衡。

九日登吹台,追随尽名卿。

酒酣公赋诗,挥洒笔不停。

蛟龙起庭户,破壁春雷轰。

堂堂髯御史,痛饮益精明。

亦有李与王,玉树含秋清。

我时最后来,四座颇为倾。

今朝念存没,壮心徒自惊。

形式: 古风

九日读书山用陶诗露凄暄风息气清天旷明为韵赋十诗(其五)

我在正大初,作吏淅江边。

山城官事少,日放淅江船。

菊潭秋花满,紫稻酿寒泉。

甘腴入小苦,幽光出清妍。

归路踏明月,醉袖风翩翩。

父老遮我留,谓我欲登仙。

一别半山亭,回头馀十年。

江山不可越,目断西南天。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九日读书山用陶诗露凄暄风息气清天旷明为韵赋十诗(其六)

吾山一何高,清凉屹相望。

龙头出白塔,佛屋压青嶂。

云光见秋半,旭日发豪相。

峨峨宝楼阁,金界俨龙象。

乡曲二十年,香火阙瞻向。

金花香绵芊,梦想云雨上。

福田行欲近,重为诗酒障。

终当陟层巅,放眼天宇旷。

形式: 古风

梨花海棠二首(其一)

梨花如静女,寂寞出春暮。

春工惜天真,玉颊洗风露。

素月淡相映,萧然见风度。

恨无尘外人,为续雪香句。

孤芳忌太洁,莫遣凡卉妒。

形式: 古风 押[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