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萧]韵

翻译

清晨的路上雨声稀落,江南水乡的树叶正随风飘摇。
天气寒冷,大雁的叫声显得急促,年末的旅途遥远而漫长。
鸟儿避开行驶的船帆飞回,鱼儿被划桨的扰动吓得跳跃。
孤独的小船停泊在何处,只有霜白的月光照亮了枫桥。

注释

晓路:清晨的道路。
雨萧萧:雨声稀疏。
江乡:江南地区。
叶正飘:树叶飘落。
天寒:天气寒冷。
雁声急:大雁叫声急促。
岁晚:年末。
客程:旅途。
鸟避:鸟儿避开。
征帆:行驶的船帆。
鱼惊:鱼儿受惊。
荡桨跳:划桨搅动水面。
孤舟:孤独的小船。
何许:何处。
霜月:霜白的月亮。
系:停泊。
枫桥:枫桥。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秋日清晨的行旅图景。"晓路雨萧萧",诗人以轻柔的雨声开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凄清的氛围。"江乡叶正飘",进一步点明季节,落叶纷飞,暗示旅途中的离别与寂寥。

"天寒雁声急",随着气温下降,大雁的叫声显得急促,增添了季节转换和旅途艰辛的感受。"岁晚客程遥",一个"遥"字表达了诗人长途跋涉,时间已近岁末的孤独与疲惫。

"鸟避征帆却",生动地刻画了水鸟因船只经过而避开的情景,反映出诗人行舟的动态。"鱼惊荡桨跳",通过描写鱼儿受惊跳跃,进一步强化了舟行的动态感。

最后两句"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诗人以孤舟夜泊枫桥的画面收尾,霜降月升,渲染出一种冷寂的夜晚,同时也暗示着旅程的终点和未知的前方。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吴松道中的所见所感,寓情于景,情感深沉而富有诗意。

收录诗词(815)

晁补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 字:无咎
  • 号:归来子
  • 籍贯: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
  • 生卒年: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

相关古诗词

吴松道中二首(其一)

停舟傍河浒,四顾尽荒原。

日落狐鸣冢,天寒犬吠村。

系帆凌震泽,抢雨入盘门。

怅望夫差事,吴山閟楚魂。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呈曹子方

曹子金门等陆沉,壮年裘马四方心。

檄传白羽从沙井,诗写红巾遍武林。

兵甲胸中无敌国,丝桐世外有知音。

相逢不饮何为者,祗作寒厅拥鼻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求仁复示怨句次韵

闻说高情久沉寥,絷维谁与永今朝。

五车犹累方书好,万物先从辩说彫。

已向季咸心独醉,更缘顺子意都消。

清秋璧月凉如水,莫遣纤云翳紫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饮校理盛居中家次韵二首(其一)

骑鸾玉府尽仙真,短羽愁攀天汉滨。

诗懒便应推老手,饮豪独未后诸宾。

宫壶银箭刚知夜,笼烛金华已报春。

倒载微吟笑儿稚,时清宁是习池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