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世间最上事,唯有修道强。
若悟无生理,三界自消亡。
蕴空妙德现,无念是清凉。
此即迷陀土,何处觅西方。
这首诗歌咏的是佛家修道的理念,诗人通过对世间事物的超然态度,表达了对修行达到强大境界的追求。开篇“世间最上事,唯有修道强”即明确指出了这种追求,认为在世间万象中,最为重要和高尚的事,便是修炼佛法,以至于强大。
接着,“若悟无生理,三界自消亡”进一步阐述了对无生境界的理解,一旦悟到了生命本质的“无生”,那么在这个层面上,世间万物、苦难和束缚都将不复存在。这是佛法中常见的理念,即通过修行达到解脱。
下一句“蕴空妙德现,无念是清凉”则描绘了这种境界下的心灵状态。蕴,意为含蓄;空,不着相貌,指心无挂碍;妙德,即佛法中的种种美好德性;现,显示或体现;无念,是心无杂念,清凉,则是心灵的清净与安详。这句话表达了在达到高深境界后,那种超脱尘世、清净自在地状态。
最后,“此即迷陀土,何处觅西方”则是在探讨修行之路。迷陀,即迷惑愚昧的状态;土,指世界或环境;觅,寻找;西方,在佛教中常指极乐净土,也有时指心灵的平静所在。这两句诗表达了对现世迷茫状态下的觉悟,以及对于超脱此境界、达到心灵清净之地的渴望。
总体而言,这首诗是一种佛法修行理念的抒写,通过对比世间与出世间的追求,展现了作者对于心灵解脱和道德修炼的深刻理解。
不详
宝珠内衣里,系来无量时。
遇六恶知识,又常假慈悲。
牵我饮欲酒,醉卧都不知。
情尽酒复醒,自见本道师。
世人重珍宝,我贵刹那静。
金多乱人心,静见真如性。
性空法亦空,十八绝行踪。
但自心无碍,何愁神不通。
端坐求如法,如法转相违。
抛法无心取,始自却来归。
无求出三界,有念则成痴。
求佛觅解脱,不是丈夫儿。
恶心满三界,口即念弥陀。
心口相违背,群贼转转多。
一尘起万境,倏忽遍婆娑。
色声求佛道,结果尽成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