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偈(其一七一)

世人重珍宝,我贵刹那静。

金多乱人心,静见真如性。

性空法亦空,十八绝行踪。

但自心无碍,何愁神不通。

形式: 偈颂

翻译

世人看重物质财富,我却珍视瞬间的宁静。
金钱常常扰乱人的内心,唯有在宁静中才能洞察真实的自我。
心灵的本质和佛法都空无一物,他行踪飘忽不定。
只要内心不受阻碍,何必担心精神无法通达。

注释

世人:普通人。
重:重视。
珍宝:财富。
刹那静:瞬间宁静。
金多:财富众多。
乱人心:扰乱人心。
静见:在宁静中看见。
真如性:真实的自我。
性空:心灵空无。
法亦空:佛法也为空。
十八绝:形容行踪不定。
绝行踪:飘忽不定的行迹。
但:只。
自心:内心。
无碍:不受阻碍。

鉴赏

这首诗偈出自唐代和尚庞蕴之手,体现了佛教对于内心静寂与物质欲望的看法。诗中“世人重珍宝,我贵刹那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人追求金钱财富的态度,同时强调了一瞬间的心灵平静远比世俗中的珍奇宝贝更加重要。

接下来的“金多乱人心,静见真如性”则进一步阐述了物质财富如何扰乱人的内心,使人们难以看到自己本有的清净本性。这里的“真如性”指的是佛教中的本来面目,即不受任何污染和改变的真实自我。

“性空法亦空,十八绝行踪”这两句则涉及到了佛法的深奥概念,其中“性空”意指一切现象都没有固定的自性,而“法亦空”则是说所有的教义和规则也是空寂无常的。"十八绝"可能是指某种特定的修行方法或境界,而"行踪"则暗示了禅宗强调的不立文字,直接体悟佛性的修行方式。

最后,“但自心无碍,何愦神不通”表达了一种精神状态,即当一个人内心没有任何障碍和挂碍时,他与宇宙的沟通就会变得顺畅无阻。这里强调的是一个重要的佛教观点:内心的清净与自由是达到最高觉悟的关键。

总体而言,这首诗偈通过对比世人追求财富与佛教修行者的内在平静,展示了作者对于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收录诗词(204)

庞蕴(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诗偈(其一七二)

端坐求如法,如法转相违。

抛法无心取,始自却来归。

无求出三界,有念则成痴。

求佛觅解脱,不是丈夫儿。

形式: 偈颂

诗偈(其一七三)

恶心满三界,口即念弥陀。

心口相违背,群贼转转多。

一尘起万境,倏忽遍婆娑。

色声求佛道,结果尽成魔。

形式: 偈颂 押[歌]韵

诗偈(其一七四)

佛亦不离心,心亦不离佛。

心寂即菩提,心然即有物。

物即变成魔,无即无诸佛。

若能如是用,十八从何出。

形式: 偈颂

诗偈(其一七五)

羊车诱下愚,鹿车载中夫。

大乘为上士,鹏巢鹤不居。

鹪鹩住蚊睫,居士咄盲驴。

若论质利帝,毕竟一乘无。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