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偈(其一七二)

端坐求如法,如法转相违。

抛法无心取,始自却来归。

无求出三界,有念则成痴。

求佛觅解脱,不是丈夫儿。

形式: 偈颂

翻译

静坐追求佛法,但佛法却与内心相违背。
放弃对佛法的执着,从那一刻开始回归本心。
不抱有任何欲望就能超脱三界束缚,有执着念头就会陷入痴迷。
寻求佛道以求解脱,这不是真正的男子汉行为。

注释

端坐:静坐冥想。
如法:遵循佛法。
相违:相互冲突。
抛法:放弃佛法。
无心:无执着之心。
却来归:回归本心。
三界:佛教中的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痴:痴迷。
求佛:寻求佛法。
觅解脱:寻找解脱之道。
丈夫儿:大丈夫。

鉴赏

这首诗偈出自唐代僧人庞蕴之手,是一首禅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禅宗对修行与悟道的独特见解。

“端坐求如法,如法转相违。”这是描绘修行者在静坐中寻求佛法,但往往发现即使按照佛法去做,也会陷入种种矛盾和困惑。这里体现了禅宗对于传统佛教仪式和教义的批判态度,认为单纯的遵循形式并不能达到解脱。

“抛法无心取,始自却来归。”这两句则表达了一种超越形式、直接体验的修行方法。修行者需要放下对佛法的执着,不带有任何目的和预设去实践,最终才能找到回归本真的道路。

“无求出三界,有念则成痴。”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禅宗关于无欲无求、不起心念的修行理念。三界指的是天界、人界和地狱,即整个轮回世界。没有任何追求,就能超脱这个轮回;一旦有所思维,就是迷失自己,陷入愚痴。

“求佛觅解脱,不是丈夫儿。”最后两句强调了寻找佛的意义不在于外在的礼节或依赖,而是在于个人内心的觉悟。这里借用“丈夫”来比喻真正有勇气和智慧去追求解脱的人,这种人不是仅仅依赖他人的教导,而是自己勇敢地探索、实践并获得自由。

整首诗偈通过对修行过程的描述,传达了禅宗强调直接体验、内心觉悟和超越形式的思想精髓。

收录诗词(204)

庞蕴(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诗偈(其一七三)

恶心满三界,口即念弥陀。

心口相违背,群贼转转多。

一尘起万境,倏忽遍婆娑。

色声求佛道,结果尽成魔。

形式: 偈颂 押[歌]韵

诗偈(其一七四)

佛亦不离心,心亦不离佛。

心寂即菩提,心然即有物。

物即变成魔,无即无诸佛。

若能如是用,十八从何出。

形式: 偈颂

诗偈(其一七五)

羊车诱下愚,鹿车载中夫。

大乘为上士,鹏巢鹤不居。

鹪鹩住蚊睫,居士咄盲驴。

若论质利帝,毕竟一乘无。

形式: 偈颂

诗偈(其一七六)

淼淼长江水,周而还复始。

昏昏三界人,轮回亦如此。

轮回改形貌,长江色不异。

改貌劳神识,终须到佛地。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