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惠安吴簿明辅子良权南安宰二首(其二)

邑人见说渐相安,更把西山作样看。

有社有民行志易,不宽不猛得中难。

设施新法须明允,掩盖前愆莫纠弹。

便作真王何用假,安排旗鼓即斋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翻译

当地人听说后渐渐安定下来,把西山当作新的榜样。
有了社区和民众,实行新政策就容易推行,但不偏不倚找到平衡很难。
实施新政策必须公正明确,不要掩盖过去的错误,也不要追究责任。
即使成为真正的王者,又何必假装?只需设立旗帜仪仗和祭祀场所即可。

注释

邑人:当地居民。
见说:听说。
渐相安:逐渐安定下来。
更:更加。
西山:比喻新的发展方向。
有社有民:有社区和民众。
行志易:推行政策容易。
不宽不猛:不偏不倚。
得中难:找到平衡很难。
设施:实施。
新法:新的政策。
须:必须。
明允:公正明确。
掩盖:隐藏。
前愆:过去的错误。
莫纠弹:不要追究。
便作:即使成为。
真王:真正的王者。
何用:何必。
假:假装。
安排:设立。
旗鼓:旗帜仪仗。
即:就。
斋坛:祭祀场所。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迈的作品,名为《寄惠安吴簿明辅子良权南安宰二首(其二)》。从内容上看,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理想政治状态的一种向往和赞美。

"邑人见说渐相安" 这一句表达了一种社会秩序逐步稳定,人民生活趋于安宁的景象。这里的“邑”指的是城市或社区,"相安"则意味着人们之间关系和谐,共同享受平静的生活。

"更把西山作样看" 这句话可能是在比喻,作者将某种美好的事物(这里是"西山")作为一种标准或榜样来审视周围的一切。这里的“西山”象征着理想中的美丽风景,也许暗指了一种精神寄托。

接下来的"有社有民行志易,不宽不猛得中难" 描述了一个理想中的政治状态,"有社有民"意味着社会结构完整,"行志易"则表示政策容易被接受和执行,而"不宽不猛得中难"则是对统治者品质的描绘,即既不过分宽容,也不过于严苛,能够找到适中的处理方式,这在古代政治哲学中常被视为理想的统治方式。

"设施新法须明允,掩盖前愆莫纠弹" 这两句则是在讨论如何进行政治改革和政策制定。"设施新法"表明要推行新的制度或法律,而"须明允"强调了这些新措施必须公正透明,能够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接受。"掩盖前愆莫纠弹"则是在提醒统治者在进行改革时,要放过过去的错误,不要过分追究,以便集中精力解决当前的问题。

最后两句"便作真王何用假,安排旗鼓即斋坛" 则是对理想中君主形象的一种描绘。这里的“真王”指的是德行高尚、治国有道的君主,“何用假”则意味着这样的君主无需伪装或欺骗,直接展现其真实的统治能力。而"安排旗鼓即斋坛" 则是在描述理想中的军事和宗教礼仪,这里的“旗鼓”象征着战争状态,而“斋坛”则是指宗教活动。这里可能是在表达一种秩序井然、国家大事都能妥善安排的景象。

总体来说,王迈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社会的一种向往和赞美,其中充满了对公正、透明、宽猛适中的统治品质的推崇,以及对于改革与传统之间寻求平衡的思考。

收录诗词(492)

王迈(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诗人。一作贯之。自号臞轩居士。嘉定十年(1217)进士,经历南外睦宗院教授、漳州通判等职。为人刚直敢言,刘克庄曾以"策好人争诵,名高士责全"诗句相赠。后来他由于应诏直言,被台官弹劾而降职。淳□中,主持邵武军事务,死后追封为司农少卿

  • 字:实之
  • 籍贯:今福建仙游县园庄镇(旧称慈孝里)
  • 生卒年:1184~1248

相关古诗词

寄惠安吴簿明辅子良权南安宰二首(其一)

南安只是旧南安,敏手为之便好看。

事办要先心肯办,才难须信县无难。

锦遭伤后从新制,琴不调时改旧弹。

见说笑谈理繁剧,公馀何惜筑诗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挽宁宗皇帝章六首(其六)

方启中兴运,旋开万世功。

人心忧漆室,神断定青宫。

识见几微表,安危指顾中。

孤臣读遗诏,无语泣西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挽宁宗皇帝章六首(其四)

至道天同大,清心水不浑。

六宫行幸少,尺宅炼真存。

厌代金銮殿,收魂玉帝垣。

星辰罗上界,还奉太微尊。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挽宁宗皇帝章六首(其三)

圣化调新瑟,仁师慰望霓。

方还赵全璧,旋复禹玄圭。

声教恢邹鲁,威灵畅女鞮。

浯碑堪恨处,圣寿不天齐。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