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元代诗人曹文晦的《和刘伯温感怀四首》之一,通过诗中的内容,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国家稳固的深思。
首联“在昔曾闻夏变夷,台莱自足固邦基。”以“夏变夷”这一历史事件开篇,暗示了历史的变革与国家根基的稳固。这里的“夏变夷”可能是指夏朝的兴衰更替,而“台莱自足固邦基”则表达了稳固国家的基础在于自身的实力与治理。
颔联“为言横槊赋诗士,不是投戈讲艺时。”转而谈论到文武并重的重要性。诗人提到的“横槊赋诗士”指的是既能文又能武的文人将领,强调了在不同场合下,文武双全的重要性。而“不是投戈讲艺时”则表明这不是武力冲突的时刻,而是需要通过智慧与策略解决问题的时候。
颈联“野外观风忧稼穑,江边回首见旌旗。”描绘了一幅在野外考察民情、关注农业生产的情景,同时又在江边回顾过往,看到旗帜飘扬的景象。这既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也反映了他对历史记忆的深刻印象。
尾联“斩蛟未有旌阳术,安得相从闾左慈。”表达了诗人对于解决困难问题的渴望,希望拥有像旌阳一样的能力来斩除阻碍,同时也表达了对闾左慈的向往,即寻求能够帮助自己实现理想的人或方法。这里“斩蛟”可能象征着克服困难,“旌阳术”则是指高超的技艺或方法,“闾左慈”则可能是诗人理想中的智者或英雄。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稳定、民生福祉以及个人理想追求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