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杂诗十一首(其八)

南荣晚闻道,未肯化庚桑。

陶顽铸强犷,枉费尘与糠。

越子古成之,韩生教休粮。

参同得灵钥,九锁启伯阳。

鹅城见诸孙,贫苦我为伤。

空馀焦先室,不传元化方。

遗像似李白,一奠临江觞。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翻译

在南方的荣光中傍晚才听说道,还不愿放弃世俗生活
陶冶顽固的心性,试图变得强硬,却白白浪费了光阴和精力
越国的古人已经实践过,韩生教导我们不必依赖食物
通过参悟,找到了通往仙道的钥匙,打开了九重门,找到了仙人伯阳
在鹅城见到你的子孙们,他们的贫困让我心痛
只剩下焦先的故居,没有流传你关于生命转化的方法
你的遗像如同李白般飘逸,我在江边设祭,敬一杯酒

注释

晚闻:傍晚才听说。
庚桑:指世俗生活。
陶顽:比喻顽固的心性。
枉费:白白浪费。
越子:古代越国人,可能指有修行的人。
休粮:停止进食。
参同:参悟、理解。
灵钥:通往仙道的钥匙。
伯阳:古代仙人或道教中的重要人物。
诸孙:孙子辈。
元化:生命的转化。
遗像:去世者的画像。
李白:唐代著名诗人,此处可能象征超凡脱俗的气质。
奠:设祭奠。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思想家苏轼(苏东坡)的作品,属于他的《和陶杂诗十一首》中的第八首。从诗的内容来看,苏轼在此通过与唐代诗人陶渊明的对话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人生哲理以及文学创作的深刻思考。

开篇“南荣晚闻道”至“枉费尘与糠”几句,诗人借用陶渊明不愿随波逐流、保持本色的故事,抒发了对个人品格坚守和精神独立的赞赏。接着,“越子古成之”到“参同得灵钥”一段,通过引用先贤越子与韩生教诲、参同得道家的神秘钥匙,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身养性、悟道通玄的向往。

在“九锁启伯阳”至“鹅城见诸孙”之间,诗人借用古代仙家伯阳之术和鹅城山的灵异传说,暗示自己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紧接着,“贫苦我为伤”一句流露出诗人的同情心与感慨。

最后,“空馀焦先室,不传元化方”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往文人学士的遗风不再,传承断裂的哀叹。而“遗像似李白,一奠临江觞”则是诗人通过对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形象的描绘,展现了自己对于文学理想和个性张扬的追求。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苏轼深厚的文学功底,还透露出他对生命、哲学与文学创作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于个人品格坚守和精神独立的高度重视。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和陶杂诗十一首(其九)

馀龄难把玩,妙解寄笔端。

常恐抱永叹,不及丘明、迁。

亲友复劝我,放心饯华颠。

虚名非我有,至味知谁餐。

思我无所思,安能观诸缘。

已矣复何叹,旧说《易》两篇。

形式: 古风

和陶杂诗十一首(其十)

申、韩本自圣,陋古不复稽。

巨君纵独欲,借经作岩崖。

遂令青衿子,珠璧人人怀。

凿齿井蛙耳,信谓天可弥。

大道久分裂,破碎日愈离。

我如终不言,谁悟角与羁。

吾琴岂得已,昭氏有成亏。

形式: 古风

和陶杂诗十一首(其十一)

我昔登朐山,出日观沧凉。

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

今兹黎母国,何异于公乡。

蚝浦既黏山,暑路亦飞霜。

所欣非自誷,不怨道里长。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次韵子由月季花再生

幽芳本长春,暂瘁如蚀月。

且当付造物,未易料枯蘖。

也知宿根深,便作紫笋茁。

乘时出婉娩,为我暖栗冽。

先生早贵重,庙论推英拔。

而今城东瓜,不记召南茇。

陋居有远寄,小圃无阔蹑。

还为久处计,坐待行年匝。

腊果缀梅枝,春杯浮竹叶。

谁言一萌动,已觉万木活。

聊将玉蕊新,插向纶巾折。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