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兴

握中铜匕首,粉剉楚山铁。

义士频报雠,杀人不曾缺。

可悲燕丹事,终被狼虎灭。

一举无两全,荆轲遂为血。

诚知匹夫勇,何取万人杰。

无道吞诸侯,坐见九州裂。

形式: 古风 押[屑]韵

翻译

紧握手中铜制的匕首,锋利如粉末般锉削楚地山铁。
仗义之士屡次报仇,杀敌从不手软留情。
可叹燕丹的壮举,最终惨遭凶残的敌人毁灭。
这一行动无法两全其美,荆轲因此洒下英雄之血。
确实明白个人的勇猛,怎能比得上万众杰出的力量。
无道暴君吞并诸侯,眼见天下分崩离析。

注释

握中:手中握着。
铜匕首:铜制的短刀。
粉剉:像粉末一样切割。
楚山铁:楚地山脉中的铁,代指极硬之物。
义士:仗义行侠的人。
频:频繁,多次。
报雠:报仇,复仇。
不曾缺:从未间断。
可悲:令人悲伤。
燕丹事:指燕太子丹策划刺秦王之事。
终被:最终被。
狼虎灭:比喻凶残的敌人消灭。
一举:一次行动。
无两全:不能两方面都保全。
荆轲:刺秦王的勇士。
遂为血:最终以流血收场。
诚知:确实知道。
匹夫勇:个人的勇敢。
何取:怎能相比。
万人杰:万众中的杰出人物。
无道:不讲道义,残暴。
吞诸侯:吞并各国诸侯。
坐见:眼看着。
九州裂:国家分裂,比喻天下大乱。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英雄豪杰的悲壮情怀和对国家大事的无奈。诗人通过描述荆轲刺秦这一历史事件,表达了自己对于英雄孤勇和时代变迁的深刻感慨。

“握中铜匕首,粉剉楚山铁。”开篇便是紧扣主题,描绘出荆轲手持利刃,决心刺杀暴秦之君,展现了英雄的果敢与坚定。

“义士频报雠,杀人不曾缺。”这是对荆轲及其同伴的赞扬,他们为了正义的事业,不惜牺牲生命,所谓“义不屑细”,表现出他们的高尚品格和勇武精神。

“可悲燕丹事,终被狼虎灭。”这两句转而感叹,尽管荆轲等人的壮举令人赞佩,但最终却未能改变历史的进程,他们的事业以失败告终,被比喻为凶猛的“狼虎”所吞没。

“一举无两全,荆轲遂为血。”此处指出荆轲等人虽壮志未酬,但他们的英勇行为最终只留下鲜血和悲剧,反映了诗人对于英雄孤立无援的哀婉情怀。

“诚知匹夫勇,何取万人杰。”这是对荆轲孤身奋战的赞美,同时也透露出诗人的感慨——即使是普通之士(匹夫),只要有勇气和正义,就能与万人争锋,显示出英雄的不凡品质。

“无道吞诸侯,坐见九州裂。”最后两句则是对当时政治局势的隐喻。诗中所谓“无道”,指的是没有德政的统治者,他们只知兼并诸侯,不顾民众之苦,结果导致国家分裂和天下大乱。

整首诗通过对荆轲刺秦事件的叙述和感慨,抒写了诗人对于历史、英雄与时代变迁的深刻认识。王昌龄以其独特的历史视角和文学才华,为后世留下了一篇颇具思想深度的佳作。

收录诗词(198)

王昌龄(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字:少伯
  • 籍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
  • 生卒年:698— 756

相关古诗词

次汝中寄河南陈赞府

汝山方联延,伊水才明灭。

遥见入楚云,又此空馆月。

纷然驰梦想,不谓远离别。

京邑多欢娱,衡湘暂沿越。

明湖春草遍,秋桂白花发。

岂惟长思君,日夕在魏阙。

形式: 古风

江上闻笛

横笛怨江月,扁舟何处寻。

声长楚山外,曲绕胡关深。

相去万馀里,遥传此夜心。

寥寥浦溆寒,响尽惟幽林。

不知谁家子,复奏邯郸音。

水客皆拥棹,空霜遂盈襟。

羸马望北走,迁人悲越吟。

何当边草白,旌节陇城阴。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行路难

双丝作绠系银瓶,百尺寒泉辘轳上。

悬丝一绝不可望,似妾倾心在君掌。

人生意气好迁捐,只重狂花不重贤。

宴罢调筝奏离鹤,回娇转盼泣君前。

君不见眼前事,岂保须臾心勿异。

西山日下雨足稀,侧有浮云无所寄。

但愿莫忘前者言,剉骨黄尘亦无愧。

行路难,劝君酒,莫辞烦,美酒千钟犹可尽,心中片愧何可论。

一闻汉主思故剑,使妾长嗟万古魂。

形式: 乐府曲辞

观江淮名胜图

刻意吟云山,尤知隐沦妙。

远公何为者,再诣临海峤。

而我高其风,披图得遗照。

援毫无逃境,遂展千里眺。

淡扫荆门烟,明标赤城烧。

青葱林间岭,隐见淮海徼。

但指香炉顶,无闻白猿啸。

沙门既云灭,独往岂殊调。

感对怀拂衣,胡宁事渔钓。

安期始遗舄,千古谢荣耀。

投迹庶可齐,沧浪有孤棹。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