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其二)

道在三纲与五常,谁知化外即洪荒。

无人伦理皆为鬼,有丈夫名亦贱商。

他族鼾宁容卧榻,耦俱猜恐在萧墙。

下乔入谷真非计,善变还须再较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鉴赏

这首诗《感事(其二)》由清代诗人刘绎所作,通过深邃的思考和丰富的想象,探讨了道德、伦理、权力、民族关系以及个人选择等复杂议题。

首联“道在三纲与五常,谁知化外即洪荒。”开篇便提出了道德规范的重要性,认为三纲五常是社会秩序的基础,而这种秩序不仅适用于文明社会,也应扩展至更广阔的领域,包括那些看似遥远或未被文明触及的地方。这里运用了“化外”一词,暗示道德的普遍性和无边界性。

颔联“无人伦理皆为鬼,有丈夫名亦贱商。”进一步阐述了道德与身份的关系。前句指出,没有道德约束的人如同鬼魅,后句则强调即便是有“丈夫”之称的人,如果从事低贱的职业如商人,其名声也会受到贬低。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职业和道德的双重标准。

颈联“他族鼾宁容卧榻,耦俱猜恐在萧墙。”将视角转向民族关系和内部矛盾。前句表达了对不同民族间和平共处的渴望,后句则警示内部猜疑可能带来的分裂和冲突,形象地描绘了“萧墙”(宫墙内)的隐喻,象征着内部的不和谐。

尾联“下乔入谷真非计,善变还须再较量。”总结了对个人选择的反思。前句以“下乔入谷”比喻逃避现实或追求隐逸的生活并非明智之举,后句则强调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时,需要审慎思考和不断调整策略。这一联体现了诗人对人生道路和决策的深刻洞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道德、身份、民族关系和个人选择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语言凝练,寓意深远,富有哲理,体现了清代文人关注社会、反思人生的文学传统。

收录诗词(1135)

刘绎(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感事(其三)

歧中更觉有歧趋,局外闲观局又殊。

天岂可欺文未丧,地何曾坠道须扶。

谁教鬼瞰高明室,竟有人争势利途。

似此熏莸同臭味,那甘戏弄任揶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感事(其四)

出者奴之入主之,纷纷借径亦何为。

朝秦暮楚谁罗致,逃墨归杨忍笠追。

吾道本来无畛域,汉官应自有威仪。

要将礼义销兵甲,旋转乾坤在此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感事(其五)

四海同风大道亨,由来天下共文明。

何堪举国如猴沐,乍喜朝阳有凤鸣。

好为读书留种子,莫因泥礼误苍生。

维持世教须贤辅,燮理无烦口舌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何司直过访山庄

故人良晤在春初,谈笑忘忧慰索居。

投辖幸留连日雨,披襟快读十年书。

愧无异样金针度,赖有良言药石储。

岂独料量身后业,子孙犹得沐芬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