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笳十八拍十八首(其十五)

当时悔来归又恨,洛阳宫殿焚烧尽。

纷纷黎庶逐黄巾,心折此时无一寸。

恸哭秋原何处村,千家今有百家存。

争持酒食来相馈,旧事无人可共论。

形式: 古风

翻译

当初后悔回来,又痛恨宫殿已化为灰烬。
百姓纷乱如麻,追随黄巾军,此刻内心悲痛无一丝希望。
在秋天的原野上痛哭,不知是哪个村庄,如今千家只剩百家。
人们争相拿出食物来互相慰藉,但过去的事情已无人可以述说。

注释

当时:当初。
悔:后悔。
来归:回来。
恨:痛恨。
洛阳宫殿:洛阳的皇宫。
焚烧尽:全部烧毁。
黎庶:百姓。
逐:追随。
黄巾:指黄巾起义军。
心折:心碎,形容极度悲伤。
无一寸:没有一丝希望。
恸哭:痛哭。
秋原:秋天的原野。
何处村:哪个村庄。
千家:原来的许多家庭。
百家存:只剩下少数人家。
争持:争相拿出。
酒食:食物和酒。
馈:赠送。
旧事:过去的往事。
无人可共论:没有人可以一起谈论。

鉴赏

这是一首表现深切悔恨和哀伤之情的诗。"当时悔来归又恨,洛阳宫殿焚烧尽"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历史事件的悔恨,不仅是因为返回时的懊恼,更因为曾经辉煌的洛阳宫殿已经不复存在,化为灰烬。这是一种深刻的历史感怀。

接着的"纷纷黎庶逐黄巾,心折此时无一寸"则描绘了百姓跟随叛军(这里指的是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之一——黄巾军)的混乱场景,以及诗人内心的痛苦和绝望。"纷纷"形容的是混乱不堪的情状,而"心折此时无一寸"则是对当下情势的无奈与悲哀。

"恸哭秋原何处村,千家今有百家存"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在战乱废墟中寻找故土的场景。"恸哭"表现了诗人的极度哀伤,而"秋原"则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后面的话语则是对过去繁华家园现如今只剩下极少数遗迹的哀叹。

最后,"争持酒食来相馈,旧事无人可共论"两句描写了战乱之后幸存者之间的互相慰藉,以及对于往昔美好时光无法与任何人共同回忆的孤独感。这里透露出一种对历史的无奈和悲凉,以及对现实的淡然接受。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反思,表现了诗人深刻的历史意识和个人的情感历程,是一首富有深意的情景描写与内心独白结合的佳作。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其十四)

鞠之育之不羞耻,恩情亦各言其子。

天寒日暮山谷里,肠断非关陇头水。

儿呼母兮啼失声,依然离别难为情。

洒血仰头兮诉苍苍,知我如此兮不如无生。

形式: 古风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其十三)

自断此生休问天,生得胡儿拟弃捐。

一始扶床一初坐,抱携抚视皆可怜。

宁知远使问名姓,引袖拭泪悲且庆。

悲莫悲于生别离,悲在君家留二儿。

形式: 古风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其十二)

归来展转到五更,起看北斗天未明。

秦人筑城备胡处,扰扰唯有牛羊声。

万里飞蓬映天过,风吹汉地衣裳破。

欲往城南望城北,三步回头五步坐。

形式: 古风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其九)

柳絮已将春去远,攀条弄芳畏晼晚。

忧患众兮欢乐鲜,一去可怜终不返。

日夕思归不得归,山川满目泪沾衣。

罼圭苑里西风起,叹息人间万事非。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