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范当世在参加兴化刘先生的祭祀活动后,感怀而作。诗中通过描绘城郭、池荷、堤柳等自然景象的变化,以及书院内环境的变迁,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哀思。
首联“城郭三年别,门墙一恸深”点明了诗人与友人分别三年之久,再次相见时,面对友人已逝的现实,不禁悲从中来,痛彻心扉。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时间的跨度与情感的深度进行对比,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度。
颔联“池荷还炫日,堤柳尚成阴”转而描写自然景物,以荷叶在阳光下闪耀、柳树依然浓荫覆盖,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自然的永恒,同时也反衬出人事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荷与柳的生机勃勃与前文的哀伤形成鲜明对比,增加了诗歌的情感层次。
颈联“游从斋房减,埃尘讲幄侵”则转向书院内部,描述了友人离世后,昔日热闹的读书、交流场景变得冷清,斋房的人数减少,讲堂被灰尘覆盖,暗示了友人离去后留下的空虚与寂寞。
尾联“黯然值诸子,相对忽沾襟”收束全诗,诗人与同学们相聚,面对共同的哀思,不觉泪湿衣襟。这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悲痛与共鸣,使得整首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综观全诗,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社会环境相结合,既展现了对逝去友人的深切怀念,也反映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友情的珍视。诗中的哀而不伤,悲而不凄,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底蕴和高超的艺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