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与熊王二秀才同宿僧院

共将缨上尘,来问雪山人。

世网从知累,禅心自證真。

境空宜入梦,藤古不留春。

一听林公法,灵嘉愿寄身。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我洗净了世俗的尘埃,前来拜访雪山中的隐士。
深知红尘世界的纷扰只会带来疲惫,唯有禅心能证得真实。
身处空寂的环境适合入梦,古老的藤蔓不为春天停留。
聆听林中高僧的佛法,我希望能寄托心灵于此获得启迪。

注释

共将:洗净。
缨上尘:世俗的尘埃。
雪山人:雪山中的隐士。
世网:红尘世界的纷扰。
累:疲惫。
禅心:内心深处的禅悟。
證真:证得真实。
境空:空寂的环境。
宜入梦:适合入梦。
藤古:古老的藤蔓。
不留春:不为春天停留。
林公法:林中高僧的佛法。
灵嘉:精神上的启迪。
愿寄身:希望寄托心灵。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武元衡的作品,名为《夏与熊王二秀才同宿僧院》。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禅学的向往和对世俗纷争的超脱。

"共将缨上尘,来问雪山人。"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想要摆脱尘世的羁绊,向隐居于雪山之人的生活方式寻求答案。这里的“缨上尘”指的是尘世间的羁绊和烦恼,而“雪山人”则象征着清高脱俗、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

"世网从知累,禅心自證真。"

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对于世俗纷争的认识,以及对禅学真理的追求。“世网”指的是人世间的种种关系和束缚,“禅心自证真”则表明通过禅定,诗人寻求内心的真实与平静。

"境空宜入梦,藤古不留春。"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脱离现实、进入超然境界的画面。“境空宜入梦”意味着当环境变得空灵和宁静时,最适合的是进入一个幻想或精神的世界。而“藤古不留春”则是对自然景物的一种感受,藤花在古老的环境中绽放,却不能将春天永恒。

"一听林公法,灵嘉愿寄身。"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某位高僧(林公)的教诲的敬仰,以及自己想要完全投入到那种精神世界中的愿望。“一听”意味着仅需一次聆听,“灵嘉愿寄身”则是对那位高僧所在寺院或其精神世界的向往和归属。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净化与内在安宁的情怀。通过诗人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禅学的追求,展现了一个想要逃离红尘、寻找心灵寄托的精神旅程。

收录诗词(196)

武元衡(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政治家,武则天曾侄孙。建中四年,登进士第,累辟使府,至监察御史,后改华原县令。德宗知其才,召授比部员外郎。岁内,三迁至右司郎中,寻擢御史中丞。顺宗立,罢为右庶子。宪宗即位,复前官,进户部侍郎。元和二年,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寻出为剑南节度使。元和八年,征还秉政,早朝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遣刺客刺死。赠司徒,谥忠愍。《临淮集》十卷,今编诗二卷

  • 字:伯苍
  • 籍贯: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
  • 生卒年:758―815

相关古诗词

夏日对雨寄朱放拾遗

才非谷永传,无意谒王侯。

小暑金将伏,微凉麦正秋。

远山欹枕见,暮雨闭门愁。

更忆东林寺,诗家第一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夏日别卢太卿

汉水清且广,江波渺复深。

叶舟烟雨夜,之子别离心。

汀草结春怨,山云连暝阴。

年年南北泪,今古共沾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资圣寺贲法师晚春茶会

虚室昼常掩,心源知悟空。

禅庭一雨后,莲界万花中。

时节流芳暮,人天此会同。

不知方便理,何路出樊笼。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崔敷叹春物将谢恨不同览时余方为事牵束及往寻不遇题之留赠

九陌迟迟丽景斜,禁街西访隐沦赊。

门依高柳空飞絮,身逐闲云不在家。

轩冕强来趋世路,琴尊空负赏年华。

残阳寂寞东城去,惆怅春风落尽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