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如何望岱岳,仁心普周被。
难与衲僧角,换却鬼眼睛。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泰山(岱岳)的崇敬之情以及诗人内心的仁爱精神。"如何望岱岳",诗人以疑问的方式表达对泰山的仰慕和敬畏,暗示着泰山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仁心普周被",则强调了诗人的宽广胸怀,他的仁爱之心如同泰山的覆盖范围一样广大,惠及众生。
接下来,诗人将自己与"衲僧"(出家僧人)相提并论,暗示自己虽非出家人,但同样具有深厚的慈悲情怀,甚至能"换却鬼眼睛",即改变鬼神的心性,体现出诗人高尚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力量。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泰山为象征,展现了诗人内心的仁爱与道德力量,以及对自我修行的期许,体现了宋代理学对于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视。
不详
俗姓黄。居衡州华药寺,建康清凉寺。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住婺州天宁寺(《罗湖野录》卷四),后退居明州瑞岩。为青原下十三世,宝峰照禅师法嗣。事见《五灯会元》卷一四
不知月之大小,不管岁之馀闰。
黑牛卧死水,癞马系枯桩。三年一闰,五年载闰。
衲僧须经得与么时节过,方可成自己岁功。
毗蓝园里,活中觅死不可得。
双林树下,死中觅活不可得。脑后一锥,是活是死。
伶俐衲僧,讨甚巴鼻。
著脚处寸草不生,著眼时佛祖扫地。
且道以何为据,不爱南山爱鳖鼻。
爰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东倒西擂。
异中现同,小中现大。
只如不涉眼色耳声,甚处与他相见,婺机罗,川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