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滁阳深秋忆登郡城望琅琊

山城小阁临青嶂,红树莲宫接薜萝。

斜日半岩开古殿,野烟浮水掩轻波。

菊迎秋节西风急,雁引砧声北思多。

深夜独吟还不寐,坐看凝露满庭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翻译

山城中的小楼靠着青翠的山峰,红色的树木围绕着莲花宫殿,连接着藤蔓植物。
夕阳斜照在半山腰的古殿上,野外的烟雾漂浮在水面,轻轻掩盖了波纹。
菊花在秋风中摇曳,唤起人们向北的思绪,伴随着远处的砧声。
深夜独自吟诗却难以入睡,坐着看庭院里的露珠逐渐凝聚在莎草上。

注释

山城:指依山而建的城市。
小阁:小型楼阁。
青嶂:青翠的山峰。
红树:红色的树木。
莲宫:莲花装饰的宫殿。
薜萝:藤蔓植物。
斜日:落日。
古殿:古老的殿堂。
野烟:野外的雾气。
轻波:轻轻荡漾的波纹。
菊:菊花。
秋节:秋天的节日。
西风:秋风。
砧声:捣衣的声音(古人秋季准备冬衣时会敲击石头捣衣)。
北思:向北的思念。
深夜:夜晚很深的时候。
独吟:独自吟唱。
不寐:无法入睡。
凝露:凝聚的露珠。
庭莎:庭院中的莎草。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的山城风光图。开篇“山城小阁临青嶂,红树莲宫接薜萝”两句,通过对山城高阁和红叶连绵的描写,展现了秋色中的山城之美,同时也映衬出诗人居所的幽深。

“斜日半岩开古殿,野烟浮水掩轻波”两句,则是通过光线与自然景物的对比,勾勒出一幅静谧的秋日图景。斜阳照射在山岩上,古老的殿宇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庄严,而远处的野烟则轻柔地飘浮在水面之上,让人感觉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

“菊迎秋节西风急,雁引砧声北思多”两句,则转入了对秋天景象的描绘。秋菊怒放,与西风相遇显得更加英姿飒爽;而远处传来的砧声,更是勾起诗人对北方的无限思念。

“深夜独吟还不寐,坐看凝露满庭莎”两句,则是诗人的内心世界。夜深人静之际,诗人独自吟诵,不禁沉醉其中难以入睡;而庭院中的露水则如同千万颗珍珠,让人坐在这宁静的夜晚中,感受着大自然赋予的一份宁谧与美好。

整首诗通过对山城风光和秋天景象的描写,以及诗人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一个深邃而又细腻的情感空间。

收录诗词(145)

李绅(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 字:公垂
  • 籍贯:亳州(今属安徽)
  • 生卒年:772—846

相关古诗词

州中小饮便别牛相

笙歌罢曲辞宾侣,庭竹移阴就小斋。

愁不解颜徒满酌,病非伤肺为忧怀。

耻矜学步贻身患,岂慕醒狂蹑祸阶。

从此别离长酩酊,洛阳狂狷任椎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佳]韵

庆云见

礼成中岳陈金册,祥报卿云冠玉峰。

轻未透林疑待凤,细非行雨讵从龙。

卷风变彩霏微薄,照日笼光映隐重。

还入九霄成沆瀣,夕岚生处鹤归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早发

沙洲月落宿禽惊,潮起风微晓雾生。

黄鹤浪明知上信,黑龙山暗避前程。

火旗似辨吴门戍,水驿遥迷楚塞城。

萧索更看江叶下,两乡俱是宦游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早渡扬子江

日冲海浪翻银屋,江转秋波走雪山。

青嶂迥开蹲虎戍,碧流潜伏跃龙关。

地分吴楚星辰内,水迫沧溟宇宙间。

焚却戍船无战伐,使知风教被乌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